金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文化符号或单个具体文物的传播推广,而要挖掘、提炼其背后的精神标识以及文化精髓,激活其内含的时代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间遗留下的“瑰宝”,需细细擦亮、打磨抛光。统筹古建筑及民俗保护利用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使一个地方更添底蕴与内涵,更显魅力与风采。正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千余户吊脚楼层峦叠嶂,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苗族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俨然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赋予全新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将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可利用互动体验、3D可视化技术等现代科技,为文化遗产“活起来”保驾护航,为文化遗产“火起来”传播赋能。将文化遗产转化成为可触、可及、可感的文化元素,融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更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
苗族梗边打籽绣礼服、苗族破线绣羊毛套装、水族马尾绣羊绒大衣……古老技艺结合新潮服饰,焕发新的生机,带领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贵州的实践正说明,激活文化遗产全新的生命力,能有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
雨润万物生,日用而不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人民共享,文化自信将在大众心中不断培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