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眼问政”栏目收到一名贵阳市民反映,称贵州医科大学博士楼三单元内有三套房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甚至有的屋内天花板已经被浸泡剥落、插座冒水。
楼下住户上报了职能部门、寻找工作单位以及属地居委会、属地派出所介入协调,奈何与楼上邻居沟通不畅,寻找渗漏原因的检查只得停摆。
家中漏成“水帘洞”,楼下住户诉求无门。这件事情发生的过程离谱,但背后原因更值得深究。
楼上浇花,楼下下雨。邻里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交流往来更加频繁紧密,矛盾和冲突自然也不会少。
不少小区往往因为居民年龄结构复杂、生活习惯各异等原因,导致沟通不畅。
帮帮哥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不仅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的组织调解很重要,平时的沟通协商更重要。比如定期召开居民大会、建立邻里微信群等,让居民能够方便地交流意见、反映问题。
很少有什么事是沟通协调不了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有尊重他人权益和感受的义务。
帮帮哥想说,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邻里间的矛盾一旦被曝光,很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舆论压力可能使矛盾双方更加难以妥协和调和,进一步加剧矛盾的升级。
渗水问题虽小,却关乎生活质量与社区和谐。邻里之间应该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远亲不如近邻。希望房屋渗漏水这一问题早日得到妥善解决。
文/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