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2022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明晰了制造业转移和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模式路径,为加快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位处内陆省份的贵州来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无疑是难得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能否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贵州的回答是:能!那么,“贵州能”背后的底气从何处来?
底气来自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历经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工业强省多个阶段的厚积薄发后,筑牢了政策、资源、区位、要素等多重优势。
政策优势突出。国务院先后于2012年、2022年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两份重磅文件,明确提出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方面给予贵州大力支持,为贵州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力支撑。省级层面,我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先后高规格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全省“富矿精开”推进大会,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路径方向。
资源优势聚集。“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富集的矿产资源是贵州突出的比较优势,我省依托丰富的锰、磷、铝等矿产资源优势,壮大资源精深加工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富矿精开”文章越做越大,承接产业转移正当其时。此外,我省成功建成了“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1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6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尤其是近期我省认定的45个“重点开发区”,并明确将按照“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引导各方面的政策、资金、项目、企业、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重点开发区”集聚,为承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筑牢了发展根基。
区位优势凸显。“莽莽高原,万桥飞架。”近年来,随着我省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织密织牢了高速公路、航空、水路、国际货运“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如今的贵州,“千沟万壑”蝶变为“高速平原”,“偏居一隅”转变为“西部通衢”,为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着有力的交通支撑。
要素优势显著。充分释放能源大省的电力优势和适龄劳动力的红利;持续增强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承载力;创新设立新型工业化基金、新动能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通等融资平台,不断拓展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我省多管齐下,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铸造产业发展“硬”实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厚植发展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