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提取车间,班长李红忠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称有设备出现异常。
“我这边看了,是温度的参数调高了,降下来试试。”李红忠查看后立即在对讲机里回复。
李红忠在中药提取岗位干了28年。他说,这个工作就像太上老君炼丹,剂量、时间、火候有一项拿捏不准,就可能颗粒无收。
“以前,提取过程的加水量、温度、煎煮时间等,都依赖人的经验,一旦‘失手’,就会影响药品质量。最磨人的是,需要人守着提取罐,时时留意压力表的数值变化。提取罐散发着蒸汽和热量,人站旁边闷得难受。”说起以前的条件,李红忠直摇头。
从2015年开始,以智能化为标签的改造行动席卷汉方药业,一批中药制剂智造项目陆续上马,李红忠经历了第一次“换岗”。他渐渐与提取罐“聚少离多”,学习和一众机器设备“交朋友”。
“刚开始,有点不习惯,感觉没有存在感。”李红忠说,车间里的人越来越少,从28个减至2个,每个提取罐都接入了设备,可根据不同的药材设定不同的火候,整个提取的工艺更严谨、精准,使得药品的质量也更稳定。
在提取浓缩指挥中心,大屏上正显示着车间设备的工艺流程、生产参数等一系列数据信息,“每个提取罐都由电脑控制,液面高度、出液控制等所有的信息都能在控制室的大屏上看到,系统还具备故障报警及停机控制,以便我们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有了设备机器,那苦苦积累的经验岂不是没用了?”面对记者疑问,李红忠摆摆手答:“它们也离不开我。加水量、提取温度、煎煮时间、出液控制,这些都需要在机器设备上设置参数,是或否、一或二,要根据老‘药师’的经验来调整,然后才能进入经验的‘程序化’。”
按李红忠的话说,这是他经历的第二次“换岗”。拥有经验、掌握绝活的老师傅仍是生产线上的“灵魂”,并有必要继续积累经验,学习新的绝活。
企业数字化转型让制造变“智造”。现在,汉方药业生产的黄芪颗粒、感冒灵颗粒、清热散结片等药品,从提取、制剂到包装全程实现自动化管控。今年计划生产4375万盒药剂,较去年同期提升27.08%。
设备一直提档升级,人也要跟着提档升“技”。李红忠对记者说,说不准自己还将经历几次“换岗”,但是,多学习总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