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钱仕豪
新闻提示
2023年以来,丹寨县兴仁镇探索创建红先锋农机服务队(以下简称农机队),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本融合、社会参与”的机制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1年多来,运行状况良好,深受群众欢迎,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不仅着力破解了山区农机“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释放农村劳动力,还带动了一系列新变化……
因为农机队,潘正光今年又有了新目标。71岁的潘正光是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村民。
“去年有农机服务队整地,省出了很多时间和力气,成本也节约了,觉得这农活越干越轻松。今年我想多流转点土地,再多种点。”潘正光说。
一提起村里成立农机队,潘正光就很激动,“2006年,我拿一头大活牛去换了一台‘铁牛’,村里好多人都嘲笑我。”
如今村里成立农机队,同样是活牛换“铁牛”,不同的是,村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提高了很多。
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几乎是老人和小孩。传统的农耕方式不仅将老人绑在了土地上,农忙时节还得让一些年轻人回家帮忙。路途上,来回折腾,年轻人也颇有怨言……台辰村面临的问题并不鲜见,而农业机械化则改变了传统农耕。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健全农业生产全程服务体系是破局的关键。
丹寨县以中低山地和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主要使用小型多功能旋耕机。因为部分田块分散、破碎且面积较小,未修建机耕道或生产步道,导致农机使用率不高。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兴仁镇以党支部为引领,整合资源优化服务。2023年3月,由丹寨县国有平台公司贵州锦润农文旅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兴仁镇台辰村曙光扶贫专业合作社合作运营的农机队正式成立,整合各型号农机101台,农机手30人。
接下来怎么干,靠政府扶持,还是自谋生路?
兴仁镇召开院坝协商会,将相关单位和部门,以及村干部聚到一起,协商农机队收费标准、管理层次、服务内容,讨论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等问题,定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本融合、社会参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
农机队通过抱团发展,将22个村划分为3个片区,组建农机分队。同时,以带资带机入队、出租农机或参与作业的方式,将村民手中零散农机和农机手集聚起来,实现共建共赢。
农机队成立后,服务很快扩展开来。
“我们挂出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清单,还推出了优惠套餐。给来咨询的村民算过账,1亩田种水稻收入大概是1500元,要是村民订购我们580元的‘水稻机械化服务套餐’,我们会提供机耕、机械化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的全流程机械化服务,群众只需要一些简单的管护,1亩田就有近1000元的收益。”岩英村第一书记杨昌发介绍。
去年见识了大农机优势,再加上算下明细账,今年岩英村的村民早早将农机服务的订单排满。
在台辰村,2408.56亩耕地被机耕道全部打通,这给推进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极大便利。
最近这段时间,农机队重点给村里推广水稻毯式育苗的技术。“这种育苗方式才能配合插秧机使用。用原来的育苗方式,机子就派不上用场。”台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潘华建说,育苗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习惯养成了,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1年多来,101台大小农机活跃在田间地头,实践的脚步也触发了新的变化。
“我们发现以前大家种菜,都是一样种一点,现在专挑自己拿手的品种来种。”潘华建说,究其原因,还是归功于机械化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促进了规模化。同时,随着机械化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很多年轻人不用在务工与务农之间来回切换,老人们也不再被长时间束缚在土地上。
“以前不敢想,现在脑子全是想法。”潘华建说,“随着农机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各村特色产业规模小、村民管护难等问题都逐步在化解,甚至我们还考虑把村里的撂荒地整合起来,串珠成线,集中连片,发展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通过农机队提供社会服务和产业规模扩大,台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100万元。”
“真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有了农机帮忙,他们能在土地上大干一番。”潘正光老人这样感叹。
101台农机,激活兴仁镇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将持续释放出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