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文物碑刻的当代价值

安成祥 刘盛玉 侯楚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碑刻是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贵州自明初以降,尤其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式建置为省后,碑刻有较多出现,清代达到顶峰。加强贵州文物碑刻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全面、详实地揭示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贵州文物碑刻的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对推进当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从文物碑刻可以看出,贵州清代的流官体制设置到县(州),县(州)以下一般不再设置行政机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政不下县”。除赋徭、诉讼、刑狱、科考等权力由官府执掌外,其他大量社会事务依靠寨老、乡约、族长、社会贤达等民间力量进行管理,既极大地节省了社会管理成本,又保证了社会较为正常的运转。当然,古代社会的人口规模、行业分工和管理的复杂化、精细化程度等,都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当下,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借鉴碑刻上重视乡贤作用的记录,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其次,以村寨为节点构建完整的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现代社会组织网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发达,已经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应当学习借鉴古人制定和颁行村规民约那样,引导村民自觉增强社会治理意识,建立和制定切实管用的内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引导干部群众严格依法、依规行事。再者,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急难愁盼”事。在推进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应当始终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及时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和其他欺上瞒下、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须臾不忘文物碑刻上治乱兴衰的深刻历史教训。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实践,是当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宝贵精神财富。贵州生态保护类碑刻,反映出先民们把周边山区环境作为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在行为上的表现首先是护山、敬山,其次是护林、护树,居住在河边的人还注重对河流和池塘的生态保护。数量不菲的生态保护类文物碑刻,记载事项涉及林业、渔业、矿业等多个领域,以及重大工程完工后对生态环境的修复等。这类碑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破坏生态者的处罚很重。体现这种朴素而自觉的生态保护行动的珍贵文物碑刻,正是今天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过程中,应当大力发掘和广泛利用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以文化人的古代教育典型事例,是发展当代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贵州文物碑刻中古代先贤关于“知行合一”“学仁”“修仁”的生动事例,无疑是十分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使之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赋予学“仁”、修“仁”更新的、更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文物活起来。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麻江县图书馆、贵州大学。本文为省社科规划课题〔23GZHQ03〕阶段性成果)

--> 2024-04-17 安成祥 刘盛玉 侯楚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2315.html 1 文物碑刻的当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