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通讯员 安蒙蒙
草木蔓发,人勤春早,武陵山区尽显生机勃勃。在德江县煎茶镇川岩村,烤烟育苗技术员何方辉走进大棚,不时俯身查看苗情。“烟苗近期长势很好,再过半个月就可移栽。”
57岁的何方辉,和烟叶打了20多年交道。“这个育苗工场育有8万盘烤烟苗,从清盘消毒到育苗出棚,整个管理环节现在只需两个人基本上就能完成。”他感叹,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如今的数字化育苗管理真让人省心。
擦了擦手机上的尘土,何方辉熟练地打开“聚英云”信息管理平台,页面上显示着育苗棚内的情况。他说,只需操作这个软件,就能通过物联网监控苗棚温湿度,实现排水灌水控制及水肥比例管理,达到壮根、壮茎、壮苗目的。
德江县种植烤烟历史悠久,但不少烟农过去却没少吃苦。“那时的设施和技术都很落后,做啥都靠人力。”何方辉的搭档王文刚回忆,以前育苗、管护、烘烤全凭经验,每个环节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
为减少育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德江县配备了洗盘消毒一体机、装盘播种机、自走式剪叶机等31台设备供各育苗场使用。效率和成本一增一减的背后,是德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刻体现。
作为贵州省首批烟叶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点县,德江有13个种烟乡镇,122个种烟村,677个种植主体。近年来,当地政府携手烟草部门,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力争让烟农轻松种好烟叶,实现增收致富愿景。
“以前用的是多粒播种方法,烟苗长到一定程度就要间苗,现在不用了。”何方辉说,今年基地采取单粒播种,降低育苗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感染风险。他算了一笔账,按每盘0.7元间苗费计算,8万盘苗可减少5.6万元。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中午时分,阳光肆意地挥洒在黄土地上,旋耕机更加卖力地扯着“嗓子”。距离育苗基地不远处,烟农黄维华顾不得吃午饭,忙着和妻子在烟田里起垄。
“要想秋天有好收成,从开春就得忙起来。”黄维华在煎茶镇种烤烟已有13个年头,熟练掌握了烤烟种植技术,规模也正在逐年扩大。
“去年效益还不错,租108亩地种烟,纯赚将近32万元。”聊到2023年的收成,黄维华喜不自胜。他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年打算种140亩,如果管理好产值预计能超100万元。”
黄维华是德江沙溪乡人,这几年因为种烤烟赚钱,一家人在城里买房安了家。他说,煎茶镇土地平坦肥沃,而且好找工人,现在烟草部门对烟农的扶持力度很大,烟叶生产阶段每亩能拿到306元补贴,在收购时每亩还有166元结构补贴。
“我们正在实施‘五个一万’工程,其中一个‘一万’,就是万担烟叶产量。”煎茶镇镇长吴应高说,他们在基本农田范围内统筹烟叶产能布局,将其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合力保障烟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2023年,德江煎茶镇推行“烟叶+水稻/玉米”“烟叶+油菜/大豆”“烟叶+蔬菜”等模式,落实烤烟种植面积4980亩,已初步形成以烟为主、粮烟协同、绿色生态、经济高效的“烟叶+N”产业体系。
该镇还通过统筹利用烟秆、废弃木屑等原料,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4800吨,实现产值456万元;通过肉牛养殖场为有机肥加工厂提供原料,生产有机肥2460吨用于烟叶等大田作物,实现产值233.7万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针对烟民需求,德江煎茶烤烟合作社还推出各类贴心的农业服务“大礼包”,让烟农尝到更多甜头。
“今年全县烤烟种植规划为3.69万亩,约定合同收购量为8万担。”德江烟草公司经理周兴华介绍,677户烟农的烟地起垄工作从2月开始,现已全面完成;全县33.8万盘烤烟苗目前已进入剪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