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性作用,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新质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创新关系问题时,精辟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点。科技创新既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这种改变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在全面深化产业数字化改革进程中,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革新,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而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主体。在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劳动形式必须从常规性劳动向创新性劳动转移,从实物性劳动向信息化劳动转移。这对我国现有的劳动资源和劳动力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全面提高劳动力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效率,努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将智力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既不是单纯将工匠的经验、工程师的技能、科学家的知识转化为科学与技术的过程,也不是单纯通过工业化将资源、能源转化为物质、商品和服务的过程。而是通过充分发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信息技术,短期内把数据、算力、算法转化为数字服务、智能硬件、场景体验等生产领域,全面衔接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核心驱动,最终使生产力全面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实现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的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众多特色产业集群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又是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突破国外对我国的专利壁垒、技术封锁、投资限制等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受限的问题。要瞄准我国经济发展中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技术问题,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用,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根本变革,最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澎湃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全面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关键。《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其中,新兴产业培育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领域,未来产业培育主要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因此,必须聚焦“8+9”产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要以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法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竞争法问题研究”〔19AFX019〕、新疆营商环境法治化问题研究〔21BFX08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