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文艺与一座城

■ 刘国琪

前不久,电视剧《丁宝桢》播出,引发收视热潮,也让丁宝桢的家乡——贵州织金县频频“曝光”。由《丁宝桢》的热播联想到,文艺为城市积蓄前行的力量。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其背后少不了这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人文气息、文化底色。文艺与城市同频共振、相互成就,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

毕节,因一部剧、一本书、一首歌、一条渠,抑或一群人,成为一个独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让人们喜欢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毕节有一群作家,用生动的笔触,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品读毕节》《怀胎十月的杜鹃花》《光影人生》《萝卜》《城南城北》……这些笔尖的时光和故事,孕育出流光溢彩的人文精神,滋养着城市的底蕴。

除了以小说、散文、诗歌,借助影视作品传播城市形象的剧目,也在上演。2011年,28集的历史古装大剧《奢香夫人》播出,这部剧讲述了600多年前在贵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政治家奢香夫人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毕节沧桑巨变、民俗风情、人文风貌与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一个个历史的碎片拼接成历史的画卷,城市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语言习惯、名胜风景、道路建设,都可能形诸笔端、进入镜头,给人以审美和思考。如今,用奢香夫人的名字命名的大方县奢香古镇,已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正成为人们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毕节自秦代设置夜郎、汉阳二县以来,文化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中繁荣发展。一部经典作品,是文化的烙印,更是一座城市的沉淀。

《大定府志》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该书有60卷70万言,上自春秋战国,下迄道光朝,时间跨越2000多年。目录详细,先分篇,后分志,再列类。对于地方史志的研究,《大定府志》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该志自带“光环效应”。一来编纂该志的邹汉勋是晚清著名学者,也是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二来林则徐为《大定府志》作了序。其三,梁启超称《大定府志》为“方志中,经名儒精心结撰则可称者”。从编纂者到“助阵嘉宾”,是有些“豪华阵容”的意思。

查阅史料,大定府领有威宁州、平远州、黔西州、毕节县、水城厅,三州一县一厅,加上府治所在地(今大方),共六属,所称“六属”包含现在毕节大部分县(市、区)。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瓷器,那这部《大定府志》就是闪亮的釉彩,成为研究毕节历史的珍贵文献,赋予毕节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从这部地方志中,无数人体会到了毕节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情怀。

走在毕节的大街上,你或许能听到音乐作品《守望·撒麻》、歌曲《奢香夫人》,更能听到毕节这座城市奋进的足音。

《守望·撒麻》曾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最高奖“群星奖”,以黔西市化屋村乡村振兴为主要创作背景,讲述依吐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增收致富的感人故事。音乐作品反映出的乡村“蝶变”,极具乡土气息、时代气息。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可是苍天对你在呼唤……”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激情唱响的歌曲《奢香夫人》,冲上百亿级播放量,这首满是毕节元素的歌曲,提升着毕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全面奔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毕节有道不尽的时代巨变,有唱不尽的毕节好声音,让人“听一曲而成曲中人”,感受到时代脉动,感知到奋进、拼搏、苦干、实干的动人精气神。

这些,是文化的延续,丰富了一座城市的内涵,塑造了一座城市的气质。

文脉如根,文化润心。一场以《天渠在上》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一个以《渠心》为作品名的微视频,生动反映了七星关区生机镇人民用钢钎、錾子凿出“十条绝壁天渠”、修建“八大水库”的动人事迹。

据《毕节县志》记载:“生机镇属北部河谷温和干旱雨热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0摄氏度,属县内少雨地区,是典型的老旱区。”名为生机,曾经却因为缺水,生机全无。

一首民谣道尽心酸:“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家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为了水,生机人民不怕苦不怕累,要创造绝壁上的水利奇迹,奔向致富路。

生机人,折射出七星关区人战天斗地的执着与不屈。七星关这座城市的鲜活形象,已然因天渠的走红自然水到渠成。

文化,赋予一座城市的底蕴和气质。一部剧、一本书、一首歌,一条渠抑或一群人,给予一座城市鲜活和温度。

--> 2024-04-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1497.html 1 文艺与一座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