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口位于毕节市东大门的金沙县沙土镇新光村乌江支流偏岩河下游,距干流汇合点两河口八公里,距乌江渡电站二十公里。石牛口是明清时期播州进入黔西州东部最重要的古驿道之一,也是播州经沙土进入黔中地区的重要通道,自古为播州和水西必争之地。据《金沙县志》记载,石牛口因原来河里有形状如牛的巨石而得名。
古人习惯把乌江支流偏岩河也称为乌江。清代黔北著名学者李凤翧就曾在《乌江赋》中写道:“波摇陆广,渐大其流;浪涌九庄,遂弸其势。尔其绕团仓而潆澴,抵螺蛳而彭濞。石牛喷瀑以来趋,养龙孕精而献瑞。”文中“石牛喷瀑以来趋”中的石牛就是指位于偏岩河下游的石牛口。据《遵义府志》记载,李凤翧,字丹吾,瀛子,贵州遵义人,清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生倜傥颖异,屡赴礼部不授,遂绝意进取,以诗书自娱,号半山峰人。世居遵南乡,地从无讲古学者,乃肆力诗古文词为之倡。后复潜心理学,所造益深。
从李凤翧的描写看,他眼中的乌江,不仅包括六广河以下至乌江渡河段的乌江,还包括石牛口一带的偏岩河。
偏岩河作为古代播州和水西的界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之后不断发生战事,特别是明代,播州杨氏和水西安氏之间为争夺偏岩河以南的沙溪(今金沙县城附近)、下水(今沙土石牛口一带)之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次。清代又经历了吴三桂平水西以及太平军过境等重大战事,使这片本就满目疮痍的土地遭遇了百年劫难。
石牛口到乌江渡一带,两岸危崖突兀,峭壁林立。作为播州和水西进出黔中的战略要地,《乌江赋》中是这样描写的:“其为山也,历落岖嵚,横斜嶻嵲”“晴天似晦,蒸云触石”“清飚嬲叶于孤峗,悬溜溅珠于幽淈”“衡雁为之回翅,峡猿为之绝踪”。
古籍中描写石牛口一带的乌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晏斯盛《黔中水道考》:“……又东,过修文县养龙司北,是为乌江;唐李学士白流夜郎,有《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所谓‘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者,盖其地云。”晏斯盛(1689年—1752年),新喻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雍正八年(1730年)任贵州学政。
李白到没到过夜郎,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据《工部年谱》记载,李白“乾元岁秋八月,迁夜郎,于《郎官湖序》见之;次年冬,至巫山,于《瞿塘峡》诗推之,至乌江,至白田,于《马上闻莺》诗知之”。据史料记载,唐时的白田党、坝属乐安里,“至乐安里,则武德以后,隶播之县。”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诗中亦有:“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按《工部年谱》的记载,李白不仅到过夜郎,留下了《乌江别宗十六憬》等不少诗篇,而且也到过属于播州南部屏障的乌江一带。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石牛口所在的沙土位于汉阳和鄨、延江和渭水(偏岩河)交界地区,属于鄨辖地。而唐及以后的很长时间,石牛口一带属播州管辖,直到明朝万历中期,“平播战争”结束后,沙土才正式成为贵州宣慰司下属水西朵尼等处长官司辖地。
乌江自古就是黔货出山的重要通道,但其成为川盐入黔和黔茶出川的河运干线则是在明清时期。据《思南县志》记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月,田秋任四川按察使,上疏凿雍疏流,在乌江险滩岸边修凿简易纤道行船,自此川盐沿乌江大量入黔。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又建议朝廷拨巨款再次整顿乌江航运,历时三载,开凿五十余座险滩,直达播州、大定一带的乌江渡、石牛口、黄沙及鸭池河等渡口,自此入黔川盐成倍增加,水西、龙场、播州、思州等地的木耳、茶叶、桐油、木材等也顺江而下,通往全国各地。而石牛口作为连接播州、水西和黔中地区的要津,显得尤为繁忙和重要。
据民间传闻,石牛口河中的石牛常常昼伏夜出,掀起滔天巨浪,为祸一方,清黔西府首任知府王命来为此写了一首《石牛夜饮》:“何年癖隐历沧桑,动息灵台寄大荒。但谓石玩醒欲语,讵知牛饮幻能藏。”黔西府降为州以后,知州何缙也曾专为此写了一首《石牛夜饮》:“黔山地瘦少耕桑,剩有石牛放大荒。苔长年年稳寝处,月明夜夜幻行藏。”
查《黔西州志》,石牛口一带,在清代先后属于黔西府下辖永丰里、新化里治下,其石牛的岩壁上刻有钱邦芑的《咏石牛》:“怪石巍巍恰似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洒浑身有汗流。青草齐眉难下口,黄童鞭股不回头。原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此诗与李白《咏石牛》诗仅几字之差,疑为钱凭记忆书题之误。
钱邦芑(1600年—1673年),字开少,江苏丹徒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反清志士。曾先后在隆武和永历政权中任御史,在巡按四川期间,平定朱容藩,招抚王祥,又建议招抚张献忠旧部孙可望等,为南明政权掀起第二次反清高潮立下了汗马功劳。
1652年,钱邦芑受任抚黔;1653年,孙可望进入贵州后,钱邦芑不想和他合作,于是选择在贵州修文潮水寺削发为僧,后又隐居在余庆蒲村,纵情山水之间,潜心以诗文自娱。1657年,孙可望被李定国击败之后,才重新出山。永历政权灭亡后,清兵搜捕钱邦芑,钱不得已又到云南鸡足山重新为僧。后来,他隐居衡山著书立传,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学者。
钱邦芑在修文潮水寺和余庆蒲村的隐居生活长达七年。据《余庆县志》记载,钱邦芑在余庆期间,购地建房,筑堤植柳为湖,名叫柳湖。他在此潜心做学,研读《周易》,访村邻、走阡陌,写下《他山易诗》及大量诗文。还经常游历于修文、黔西、播州、余庆的乌江一带,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摩崖、碑刻和诗文。而沙土石牛口一带,正是钱邦芑从修文进入播州的必经之地。
有人认为,李白《咏石牛》诗中的石牛指的是江油石牛,但据考古学家考证,江油石牛为“铜牛”,且为唐后、宋前文物,显然与李白题诗之说事实不符。
如今,上千年过去了,李白到没到过夜郎并不重要,但其诗中反复描写和提到包括石牛口在内的乌江一带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1935年1月和3月,中央红军一部曾两次驻防石牛口,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如今的石牛口一带,高峡平湖,风景秀丽。两岸山如刀削,连绵不绝;河谷深切,幽深狭长,颇有“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野趣。古渡口、古村落、古营盘星罗棋布分布在沿河一带。置身河谷,仿佛进入到一个况味的远古世界,给人一种沧桑厚重的历史错觉。更有河谷人家,栽瓜种果,一幅其乐融融的时代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