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李佳琪
4月1日,清晨雾气还未散去,思南县塘头镇坚强村育苗基地,田儒涛骑着摩托车驶来,麻利地打开铁门,查看了一圈生产物资后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大棚。
轰轰轰……机器轰鸣声从大棚中传来,近两层楼高的循环运动式立体育秧机,自3月10日开机以来,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在机器的带动下,整齐排列的水稻秧苗搭乘605个阶梯自动循环上下“走动”。
今天是首批秧苗“出炉”的日子,田儒涛仔细地检查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秧苗情况,“长得不错,今天把它们搬到户外去晒晒太阳,明后天就能移栽了。”俯下身扒开绿油油的秧苗细细看着,田儒涛和合作社工作人员简单交流着这几天的安排,“这一批秧苗出去以后,下一批就要在这几天安排上机。”
3025盘,135.5万株,这是田儒涛和思南禾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20多天的“收获”。这样的工厂化育苗工作一直要持续到5月中旬,连续3轮,超400万株秧苗将移栽到思南县各个乡镇。
统筹种子、物资进场,调试自动化育苗设备,协调人员进场。从3月份开始,田儒涛就忙得不可开交。“与往年不同,今年为了启用这个‘大家伙’,我们做足了准备。顺利开机以后,只需要我们调节温度湿度,其余的全都放心交给它。”眼前这个长35米、宽3.5米、高5.5米的全自动育秧设备现在是田儒涛的心头爱,与农机水稻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再一次见证了现代科技助力水稻生产的生动场面。
田儒涛清楚地记得第一批秧苗进入第15天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的生长关键期,他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排列着,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兴奋。
从初入合作社当农机手到成为合作社负责人,田儒涛深知机械化在水稻生产上的重要性,“以前利用插秧机、收割机完成种和收,现在有了自动育秧设备,我们在水稻生产自动化全过程上又前进了一步。”说着,田儒涛领着记者来到水稻钵盘播种机旁,“铺上基质、播种、覆土,不到10秒的时间,1000多粒稻种就会均匀分布在这448个孔穴中。
不起眼的小机器效率这么高?田儒涛补充道:“可别小瞧了它,这么一台一天就能填满2500个钵盘,算是给高效高质育秧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说起工厂化育秧的好处,田儒涛坐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在地里育秧差不多要28天的时间,而工厂化育秧周期只需要20天,一批次秧苗可栽150亩,清明节期间我们要紧接着进行第二批育秧了。”
“如今村里的劳动力紧缺,今年有了育秧工厂算是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恰好弥补了人力短板。”
与传统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实行设施化管理,湿度、温度可精准把控,不仅缩短了育秧周期,降低了病虫害,保障了秧苗存活率,同时还节省劳动力,提高了管护效率,大幅缩短育秧时间从而实现秧苗量产化,满足合作社秧苗需求的同时,也能开展对外服务,将秧苗出售到其他合作社。“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1000多亩秧苗订单,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提供优质的秧苗。”
当前,思南县大力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及水稻“两增一调”、稻油轮作等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积极引进推广丘陵山区适宜农机具,扎实抓好主要粮油作物宜机化栽培模式探索和耕种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水稻机械化水平。
据了解,2024年思南种植水稻24.7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9.2%,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