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杨友昌 李焕武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指明了实施路径。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报告要求,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结合点,必须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坚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坚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基础知识扎实,具备较强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能力,能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扎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支撑。

面向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归根到底依靠创新教育、依靠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探索学科融合创新、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打造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紧扣“六大产业基地”战略目标,立足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源比较优势,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规律为遵循,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教育革命为契机,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依据,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学科专业发展布局和规划,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探索“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灵活性。

要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转变学科导向的科研组织方式,组织、引导教师面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痛点和盲点,集聚资源,协同作战,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动能。同时要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容错制度,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构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研成果产出与有效转化应用。

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省重大发展战略,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科技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质量共同体,畅通观念、资金、资源等堵点,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空间。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走深走实,聚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条件建设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适应度。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2024-04-03 杨友昌 李焕武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1406.html 1 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