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坚定文化自信 培育忠诚工匠

肖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工匠精神培养与铸魂育人相融合,为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以“忠诚工匠”文化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一是牢记育人使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二是形成育人场域。一方面,将“忠诚工匠”文化与产业文化、工厂文化、车间文化相对接,形成以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为内涵,以产业、企业、车间文化为内容,以校园文化阵地为载体,以忠诚铸魂、匠心筑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政校行企”多元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深化校园媒体融合,主动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地方资源、校史资源,注重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打造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和文化产品,构筑全体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三是搭建育人平台。在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基层党建工作中融入忠诚文化元素,围绕“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开发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和实习资源,发挥课堂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养成作用,实现专业技能学习和文化素质提升的统一,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文化育人模式。

弘扬教育家精神,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做心有大我的“大先生”。必须有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大的担当、大的气象,心怀“国之大者”,争做“大国良师”。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努力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工匠精神培养与铸魂育人相融合,引导广大青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做技精于勤的“大匠人”。要擦亮忠诚底色,牢牢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坚决扛起深耕职业教育,培育忠诚工匠的时代使命,塑匠心之魂、凝匠行之根、练匠技之工、形匠尺之标,修身正己、潜心钻研,追求“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目标,做到政治坚定、师德高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胸怀天下、求是创新,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讲好中国故事,为学生打开视野。一是展中华文化之美。全面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引导学生与先贤为友,以传统文化滋养人格,以“和合文化”为指引培养乐于奉献、善于合作的“匠心”,以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求实文化”涵养“匠行”,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笃学精神”培育“匠技”,以因时而变、革故鼎新的“创新文化”锻造“匠尺”,让文化之美为“大国工匠”培育铸魂赋能。二是奏时代强音之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贵州故事,讲好贵州教育故事,奏响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最强音,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展现百年大党的自信担当和初心使命,激励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把满腔热血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融入时代洪流,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优异成绩。三是开思政教育之新。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通教学场域、串联教育内容,从思政小课堂出发,向社会大课堂拓展,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贯通、小我与大我的贯通,诠释“忠诚工匠”的奉献之美、担当之美。

(作者单位: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本文系忠诚工匠研究课题[ZBKY2023-Y002]阶段性成果)

--> 2024-04-03 肖敏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1404.html 1 坚定文化自信 培育忠诚工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