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这些孕育在基层、扎根于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从具体实际出发,从现实问题和时代需求出发,尊重非遗基本内涵,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以苗绣为例,苗绣绣法多种多样,其中花溪苗绣是“数纱而绣”,采用“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绣法,由于挑花苗绣颜色过于鲜艳,在市场上的受众面较窄,销量不大。鉴于此,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借助贵州“锦绣计划”培训项目,邀请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服装专业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扶持学生成立“晓匠工遗”公司,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转变思维,对苗绣产品在色彩搭配、图案等方面不断创新,将苗绣巧妙运用到现代包袋、茶杯垫、茶席等设计中,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利用工作,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能够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民族凝聚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党员“双报到”常态化开展,联合社区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非遗展演暨高峰论坛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同学们穿上自己设计的非遗服饰,向在场嘉宾讲述贵州非遗故事,提高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推动美育教育与非遗传承协力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实训楼作为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陈展区,陈列精美服饰、精品背扇、精美绣片,打造学生第二课堂,为培养学生美好情趣和审美能力,感受非遗中蕴含的传统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GZGXRW1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