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东部,朱砂开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万山曾累计生产汞(含朱砂)3万多吨,上缴利税15.6亿元,被称为“爱国汞”。如今,万山深耕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沃土,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成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挖掘历史文化记忆,提升朱砂文化影响力。历史记忆传承是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通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基础。万山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朱砂系列文化的历史记忆,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提升朱砂文化影响力。一是依托朱砂汞矿工业遗址载体,对原汞矿废旧开采区、生活区、相关文物进行修缮性改造与开发利用,打造集游乐设施为一体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突出山地工业文明主题,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一张靓丽名片。二是利用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陈列、展示万山汞矿采冶历史及产品、汞矿开采步骤与机械设备、矿业发展中的功臣、汞矿关闭后的转型发展道路,为讲好“爱国汞”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文化空间。三是依托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商会等人才团队,加大对朱砂文化、汞矿工业文明的挖掘与研究,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传播万山现代化转型发展声音。
自强奋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万山确立了“两个转型”的发展思路。其一,城市异地转型。即把谢桥街道规划成万山城市异地转型的主要承接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城市空间。其二,产业原地转型。具体围绕三大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一是促使农业绿色现代化转型。秉承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理念,建成九丰农业博览园,培育形成万山香柚、敖寨食用菌、谢桥竹荪等具有特色产业,有效激活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乡村产业新格局。二是推动工业绿色升级转型。以统一的标准建成朱砂工艺品产业园,重点加强产品研发设计,建设先进的朱砂生产线,走一条由“资源依赖”到“文化升级”的产业转型之路,推动朱砂产业再焕新生,2023年实现朱砂工艺产值8.5亿元。三是全面提升全域绿色旅游业的转型。充分用活历史悠久的矿业文明,积极打造朱砂古镇旅游景区,并且在周边发展与朱砂古镇相匹配的其他产业,有效形成了多层次生态旅游景观,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核心区”等称号。
以文铸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万山汞矿工业发展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是依托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注重“爱国汞”的价值传播。二是注重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一代的传播。积极推进“研学+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突出体验性和观赏性,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成青少年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仅2023年就开展了20多次研学活动,接待参与研学活动人数10000人次。同时,实施“五旗五徽五认同”“石榴籽一家亲”等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达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实效。
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共谋共同繁荣发展实践工作。从万山地区的历史与民族交往来看,朱砂文化可以说一直嵌入在各民族身份的持续建构中,形成较为稳定的民族团结模式。一是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从可查询资料看,万山朱砂开采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从先秦以来就具有了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此外,由于朱砂在生活中所具有的药用等价值,吸引了各方人士前来取丹,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早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解放初年至汞矿业辉煌发展的年代,万山汇聚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各民族交往互动的生动体现。二是做好新时代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共谋共同繁荣发展实践工作。至今,万山区有汉、侗、苗、土家等36个民族,各民族以民族节日为载体共同举办了诸如“鏊锣闹新春”文体活动、“民族团结+丹都杯”职工篮球联谊赛、鏊锣文化艺术节等多个大中型文娱活动,积极打造“云上鏊锣”宣传品牌,在丹都街道易地搬迁安置点旺家社区打造“红色旺家同心圆梦”民族工作品牌,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民族研究院、铜仁学院。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4年度重大课题〔24ZLJD01〕〔24ZLJD06〕、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团队”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