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以民为本,强调重民心、察民意、体民情的民生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泰民安、团结友爱、和睦谦让等社会观、正义观和“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民本观、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第二个结合”既内含了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一致性,又彰显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被称为“实行”“践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但是,强调实践的第一性,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生活实践出发,做到知行统一的观点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等教育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第二个结合”既内含了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致性,又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道德理念贯穿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多闻多见、学思并重、实事求是等学习态度与“物生有两”“吉凶由人”“先民后神”的无神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具有高度契合性。“第二个结合”既内含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的一致性,又升华了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高度契合性。“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体现,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思想结晶。立足时代发展,赓续时代精神,“第二个结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底色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时代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要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1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