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延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摘要: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引导群众在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提升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旅游休闲消费是社会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侧保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产品服务和消费环境,是推动旅游休闲消费水平提升的必要途径,只有不断完善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环境营造,才能使得群众愿意消费、便利消费、安心消费。
加强建设旅游休闲场所和基础设施,为旅游休闲消费提供多样化的基础与保障。第一,应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立体交通网。打造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体系,以川渝贵“西三角”文旅合作联盟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线路互联、客源互送。贵州重点景区布局相对分散,要用好“支支串飞”的方式缩短旅游路途时长,让消费者便捷顺利地畅游。第二,加大对公共旅游休闲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全面增加供给总量,改善供给结构。调整娱乐型、享受型、消遣型、欣赏型、发展型等旅游休闲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比重,增建公园、游憩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旅游休闲设施,缓解供需矛盾。第三,加强金融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便捷化支付系统,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增强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和覆盖率,满足消费者快捷方便的支付需求。融入数字技术,建立旅游大数据服务体系,实现现代旅游咨询、集散体系,让旅游信息互联互通,方便游客信息查询。
提高旅游休闲设施的商业开发水平,为旅游休闲消费提供多层次的产品与服务。第一,提高商业化旅游休闲设施的市场化水平。加大旅游休闲设施供给,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鼓励多元化投资、多部门参与,建立高效的旅游休闲领域良性竞争机制。鼓励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创新产品和服务。第二,提供更多层次的优质旅游休闲产品与服务。如大力发展有创意、有体验、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房车、游艇、虚拟现实、VR体验、动漫周边、康体养生、有特色的精品民俗等。加大在地文化产品供给,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找到在地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特色,并且通过艺术方式,形成独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表达出来。对于传统酒店、缺乏特色的旅游景区以及做工粗糙的旅游纪念品等供给过剩的产品,应该引导转型升级、推陈出新。第三,推进产业融合。例如推动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和低收费开放,运用商业运营模式助推公共体育设施多层次开放利用,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创造别样的旅游休闲体验项目,通过融合,创造出新的旅游休闲业态、场景。第四,在提供多样化旅游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提高消费者的旅游休闲效用。同步考虑提高旅游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与节省产品和服务的空间、时间,打造集餐饮、娱乐、康体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休闲场景,使得消费者有效利用旅游休闲时间。
完善旅游休闲设施的市场监督体系,为旅游休闲消费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与保证。第一,实时监督旅游休闲场所的营业许可证、设施安全情况、从业人员资格条件等,依法查处旅游休闲市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旅游休闲消费环境。第二,检查旅游休闲设施的卫生条件,改善餐饮住宿设施。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管,整治“脏乱差”的餐馆,严格检查宾馆酒店卫生、安全等问题,提高餐饮住宿业服务质量。第三,检查旅游休闲设施的环境保护情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加大对污染和破坏环境企业的整治和惩罚力度,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