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东南州培育打造“苗岭专业采收工”劳务品牌

“采”来增收 “采”出幸福

通讯员 龙静 龙先华

“今年,我们家族里8人出去砍甘蔗共收入10多万元!”近日,台江县老屯乡报效村“苗岭采收工”李文春带着族人从广西丰收归来。

近年来,黔东南州结合群众劳务就业的习惯和特点,积极培育打造“苗岭专业采收工”劳务品牌,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采收甘蔗、桉树、蔬菜、水果、海产品等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多方发力推动走出去

“真没想到,我60多岁还能出去打工挣钱。”锦屏县启蒙镇丁达村的龙宪徐,担心年龄大外出找不到工作,经当地人社部门多次宣传动员,放下思想顾虑加入“苗岭采收工”队伍,坐上政府包车来到广西崇左市采收甘蔗,平均每天砍甘蔗1.8吨、收入220元左右。

该州通过州级指导、县级统筹、乡镇组织、村级宣传动员“四级联动”方式,宣传发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苗岭专业采收队”,并通过包专车“点对点”输送外出务工。2023年,州县两级筹集资金240万元组织输出采收工。

“感谢周姐的帮忙,我们顺利拿到工钱5万多元。”台江县务工人员张异先和老乡在广西北海市一家甘蔗基地采收甘蔗时与基地老板产生劳动争议,一时结不了工钱。台江县选派到广西北海市跟踪服务的工作人员周海英及时组织劳资双方协商解决了争议,让10名务工人员拿到了应得的工钱。

在“输入端”的劳务输出集中地广东佛山、雷州和广西北海等地建立驻外劳务协作站及用工量大的农场建立跟踪服务点,选派工作人员跟踪服务;在“输出端”的农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组建联系服务工作队,及时帮助解决留守老人和未成年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23年以来,该州开展外出务工跟踪服务800余人次,针对外出采收务工家庭开展走访1100余户次,帮助解决困难78个。

多措寻岗保障有订单

走访甘蔗种植基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收集采收务工信息……2023年9月初,黔东南州就业局副局长杨发带队到广西北海对接采收务工事宜。

为让群众外出采收有活干,该州人社部门组建工作组定期到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种植养殖基地对接调研,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广泛收集和核实用工信息;组织驻外劳务协作站定期到驻地农业产业园区、种植养殖基地、企业走访,建立信息对接交流机制,及时收集用工信息;开通“苗侗就业通”微信小程序,线上收集、筛选州内外采收类务工信息。2023年以来,全州人社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推送采收类务工岗位5万余个。

榕江县劳务经纪人王明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广西精准收集采收甘蔗、桉树等务工信息,通过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等方式,目前组织50多名群众在广西南宁、河池、崇左等地砍伐、栽种桉树。

该州注重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精准收集、筛选、推荐针对性强、适合度高的采收类岗位信息。目前,该州建立劳务公司116个,劳务合作社1790个,零工市场22个;2023年以来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集推荐采收类岗位3万余个。

多样务工促进能增收

“我和爱人每年都来广东过冬,开春又回家种田。”榕江县忠诚镇盘踅村龙发保夫妇外出采收甘蔗10多年,家庭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还盖起了新楼房。

近年来,在台江县老屯乡、从江县加榜乡、榕江县忠诚镇等地的村寨里,通过采收甘蔗挣钱建起来的“甘蔗楼”“甘蔗房”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从江县东朗镇摆里村朱边长带着妻儿一家5人,长期在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和采收鲍鱼;目前从江县有1500余人与朱边长一起从事鲍鱼养殖采收工作。

与朱边长不一样,天柱县联山街道曾翠婷组建“农民服务队”,带着乡亲到附近的林场、油茶、蔬菜、水果、烤烟等基地采收务工,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

内外兼顾,长短结合,该州针对群众就业意愿,分类精准施策,促进“采收工”就业增收。针对有季节性务工习惯的,农闲期间组织到广东、广西、海南、河北等地,季节性采收甘蔗、桉树、土豆、枸杞等,让群众实现务农务工两不误、两增收。针对具有长期外出务工意愿、一定劳动技能的年轻农民工,“订单式”输送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沿海城市等地长期采收务工。针对因年龄、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的,组织就地就近从事蔬菜、中药材、水果等采收工作。

“采”来增收,“采”出幸福。据统计,仅“采收甘蔗”一项,2023年11月至今年3月,该州组织1.6万人到广东、广西等地季节性务工,人均务工收入1.7万元。

--> 2024-04-03 通讯员 龙静 龙先华 黔东南州培育打造“苗岭专业采收工”劳务品牌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1386.html 1 “采”来增收 “采”出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