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3月13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水钢)耗时17个小时完成首批600吨72A帘线钢产品的小批量生产。经过出厂检验合格,这批产品将发往首佳科技东方钢帘线公司。
72A帘线钢盘条是制造钢帘线的母材原料,需要把直径5.5毫米的盘条,拉拔制成比头发丝细的直径0.15毫米钢帘线钢丝。“72A帘线钢是金属制品中生产难度最大的品种之一。72A帘线钢产品的小批量生产,是首钢水钢探索高品质制造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更是首钢水钢技术创新、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首钢水钢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道正说。
这是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市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让企业“骨骼”更强壮、“肌肉”更结实。
促进成果转化
曾几何时,煤矸石是废物的代名词,或被扔掉造成污染,或被低价卖掉效益流失。如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变煤矸石为“宝”?
“通过我们的技术,煤矸石经过处理后变成白炭黑。整个处理过程绿色环保,基本实现对煤矸石的吃干榨尽。”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行政副主任吴红说,该技术已于2023年转让给贵州华耀集团,目前已完成中试。
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设立于六盘水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围绕高硫高灰煤洁净加工、煤炭洁净高效转化技术研究、煤炭污染控制与废物生态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产生了超低浓度瓦斯热电联供系统、煤矸石制取白炭黑联产聚合氯化铝铁等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转化,在六盘水能源产业低碳发展领域深耕细作、开花结果。
“目前我们实验室获批纵向课题4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共计项目经费1453万余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吴红介绍。
据了解,六盘水市科技局着力推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内涵。“截至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工业类科技创新平台有75个,其中省级7个、市级68个。我们先后同中国科学院、中国矿大、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收集梳理了一批成果并推动转化。”六盘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助推产业升级
眼下,“凉都号”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盾构机,在位于六枝特区的贵州贵能聚鑫煤业有限公司聚鑫煤矿掀起掘进高潮。“凉都号”TBM于2021年3月15日开始试掘进,5月份便创下掘进417.9米的纪录。截至目前,该盾构机已完成进尺6500米。此前,该矿综掘月均进尺90米左右。
跟传统的炮掘、中掘相比,TBM的掘进效率至少提升8倍,还具备优质、安全、节能、环保、设备配备合理、结构紧凑、掘进效率高、满足煤矿岩石巷道施工要求、工作粉尘少、解决煤矿岩巷施工难题等一系列优点。
TBM的投入使用,是六盘水高端煤矿装备制造向“智造”升级的探索,为六盘水煤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今年,我们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共同研发的‘凉都号二号’也将实现产品下线。我们还计划引进更多的煤矿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合作开展锻、铸造精密机加工项目,进一步完善煤矿装备制造基础项目产业链。”贵州黑拉嘎科技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皓铭介绍。
挺起制造业“脊梁”,打开产业升级新空间。六盘水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2023年,贵州盘誉泰合机械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获工业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工业类高新技术企业60家,其中涉及“富矿精开”的15家。
营造创新生态
从世界500强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矿井水害防治课题组组长到六盘水师范学院地质工程系学术带头人,从北方到南方,从企业到学校,作出这样的决定,李涛仅用了一个月。
“对于我们搞科研的人来说,更在意的是创新生态。六盘水是一座‘三线建设’城市,城市包容度高,是创新发展的沃土。到这里的第二年我们就产出了成果。”李涛和家人从西安来到六盘水,如今已是第七年。
贵州是南方煤炭工业发展的典型,六盘水矿山多、煤炭工业领域大企业也多,而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对高技能人才也更加渴望。2023年以来,多项政策相继出台,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科技人才发展有了支撑“硬举措”,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助力科技创新……
“一方面,我们聚焦能源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我市重点产业强化平台培育,充分发挥市级科技专家库作用,结合‘科技副总’(科技专员)强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形成‘草—灌—乔’梯次搭配的培育模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六盘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