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反映新时代贵州山村巨变

——《黔村行记》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侧记

《黔村行记》

研讨会现场。 (贵州省作家协会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3月中旬,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黔村行记》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众多文学大咖云集,展现出对贵州文学创作的极大关注。

《黔村行记》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收录了《黔村行记》《天堑变通途》《风景这边独好》《高原醒了》4个篇章,作者深入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到人民当中,描绘出一幅真切生动、感人肺腑的贵州乡村振兴文学图谱,反映新时代贵州山村巨变。

生动展现农村面貌

欧阳黔森一路行走,一路调研。1年多的时间走了9个市州、36个县、156个村庄,行程3万多公里。汽车开到哪里就到哪里扎下来,随机地选取调研对象,随机性地选取样本,看似随意、率性的采写形式,选材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获得专家赞赏。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说,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的特点,这跟作者前期的多类型文学创作所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气魄值得关注。《黔村行记》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所引发的理性认知,本质上是深情爆发的一个窗口。作者从具体的事和人入手,串联起历史文化、红色故事、个体记忆、绿色发展等素材,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当代乡村画卷。

“欧阳黔森的创作扎根生活,真实记录下老百姓生活一点一滴的变化,通过前后对比,展现山村面貌,在创作中注入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情,让作品具有温度。”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原副主任胡平在研讨会上说。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表示:“《黔村行记》是非常接地气的采写,塑造了很多新农人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乡村振兴下,农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是有说服力的。”

《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特别评价了该书《天堑变通途》部分,在她看来,作家实地的行迹为读者展现了贵州何以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程绍武接过话题谈到:“《天堑变通途》展现出贵州桥梁建设取得的成就。贵州有很多山峰,这些山峰如果没有桥的话,就成了贵州发展的阻碍,现在贵州已经建成了3万多座桥。欧阳黔森的创作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经验,他的创作经验以及这一部书为我们当前的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透过作品看见时代变化

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专家纷纷表示,该书分享了贵州山村的真实现场,见人见事、见村见寨,笔记式的记录,踏实、真实、现实。

“在历史的氛围营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环境上力求真实,具有历史感、生活感和纪实性。”《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刘琼评价,“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诗意,这个诗意不仅在文字,还在于对生活的认知、表达和理解,以及作家的理念、信心、理想。让我们能够对这片美丽的山水,对这里可爱的人,对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进行审美性的阅读。”

“散文化的语言,有温度的视角,特别是小说化细节的融入,赋予了这部作品非常浓厚的文学色彩,带来了文本叙事上的松弛感,像是在和读者平等、轻松地交流。”《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表示,在作品中还看到了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以村为点,以点带面,从村深入,呈现村庄的历史、经济、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老百姓更深层次追求。由乡村看贵州的变化,看中国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白烨说道。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王国平,分享了自己读该书的感受,他说:“感受颇多,其中之一是贯通,贯通什么?微观就是个体,我在想,在看,在思考,这种微观的看最终抵达了中观,就是对于贵州山水的热爱。贵州之变,就是宏观,是国家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化,所以是从微观、中观、宏观的抵达,不是个人的情感出发。我觉得这个作品在写作方面实现了一个微观、中观与宏观的贯通。”

--> 2024-03-29 ——《黔村行记》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侧记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1048.html 1 反映新时代贵州山村巨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