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
中国人遇到极端问题的时候,总会问天理何在?良心何在?天理和良知是儒学的重要概念。儒学在佛学的冲击和启发下,建立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朱熹认为,人世间的最终意义是天理,王阳明认为,人世间的最终意义是良心,或者说是良知。初一听,好像差不多,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天理是一种大家承认的外部的大道理,这种大道理管得住天下,大家都要服从,只要找到了它,世界就有了秩序。而良心这方面,王阳明则认为,不要多去讲天下大道理,如果有天下大道理,那也在良心里面。简单说了,朱熹欣赏的是那些讲究天下秩序的人,王阳明欣赏的是那些探究良心良知的人。
从表面看,朱熹的格局很大,在天下;王阳明的格局不大,在内心。其实往深里看,王阳明的格局更大,因为朱熹是在为天下整理秩序,而每个秩序与自己未必直接相关,但王阳明就不一样了,他让人们用自己的良心去处世行事,也就是用良心去融化天下相关的事情。
王阳明比朱熹晚了三百多年,他当然也仔细地研究过朱熹的学说,终于有一天他醒悟了,天理不在外面,全在自己心间。所以他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意,心外无禅,也就是一切都在心里。朱熹当然也讲过“心即是理”,他讲求的是用我的心去求物理,而王阳明看来,心之外的世界没有意义,只有心才能使世界明朗起来,所以这个世界只属于心。
说到这一步,王阳明就成不了一个大哲学家了,只讲良心那还不是哲学家,他认为心之外的世界没有意义,这个世界只属于心,这就是大哲学家了。
举一个例子,他和几个学生到外面游玩的时候,学生在深山老林里看到了几朵花自开自落,学生问王阳明说:“你看,这些花在这里自开自落,与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心不去关注它,它还在自开自落啊”。王阳明的回答非常有文采,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意思是你没有看到此花时,此花和你的心一样,回归于寂寞,当你看到此花时,你的心和这花一起明白起来,所以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面。
当然唯物主义一定是否定这样的思维,我用生活中的事情来看王阳明的“心学”。在王阳明看来,心中没有的朋友就不是朋友,心中没有的怨恨就不是怨恨,心中没有的感激就不是感激,心中没有的拖累就不是拖累。这一看好像他把自己的世界缩小了,但其实相反,人们心中可以排除一切不上心的物象,这好像缩小了,但是他的心却可以装进山河大地,装进五湖四海,装进春花秋月,也就是说他把世界上自己感到愉快的、重要的都装进去了,这个世界变得很大。
所以,心学让我们可以凭着心意关闭一扇后窗,又凭着心意打开了一扇前门。心灵的全部空间因它而复苏,也因它而拓展。王阳明相信朱熹心胸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建议朱熹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当然这是晚了三百多年的建议,它其实是哲学建议:研究心灵。他认为朱熹的精气神气魄很大,但主要是在考察格物,求知识,解释各种各样的学问。在王阳明看来,你把大千世界的各种学问都研究了,但是,你为什么不深入自己的心灵殿堂研究自己?如果朱熹能够切己自修,就会发现格物真的不如修己,就是把自己无限扩大。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让我们想起了欧洲的大学者荣格的论断。他说,很多哲学家都在研究各种概念、学问,甚至整个世界,终于有一天,哲学家开始研究自己了。他认为这个转折是从尼采开始的,特别在他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里开始全方位地研究自己。
在研究心灵的时候必然遇到一个课题,那就是心的本体是什么?王阳明的回答是:心的本体是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一种暗藏,它会突然爆发,在爆发的时候,使整个人几乎和圣人一样。这就让我想起,当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出租车司机在没有任何号召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灾区,不要任何报酬去救人。当时有当地人说:“这些的哥的姐平常表现非常一般,突然一下怎么就变得像天使一样。”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藏在心底的良知被挖掘出来了。
良知是每个人心底都有,只是没有爆发出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其实和圣人没有多大差距,问题是你心中的良知有没有被挖掘出来。为什么没有被挖掘出来?王阳明的回答是由于良知被物欲污染了。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里边有一个静静藏在那儿的珍宝,就是良知。但遗憾的是,这个地下室的珍宝外面密密匝匝都是盗贼,都是障碍,而这些盗贼和障碍就是物欲所造成的。
所以一个了不起的人就是把这些藏在良知外面的盗贼赶走了,把藏在良知外面的障碍搬走了,他一下子靠近了圣人。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这个问题上,他留下了四句话,叫“四言教”,即“无善无恶心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就是捍卫它,一种静态地保卫,就是不断地修炼,另外一种是动态地保卫,就是干事,在世事中磨练,在磨练的过程中捍卫良知。如果能把良知体会明白,那么圣人的气象不在外面,就在你身上,你的老师就是你自己,你最神圣的东西就是埋藏在心灵深处,你的圣人就是你心底的那一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