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花江村

“红”映古道 “桥”见未来

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 通讯员 万哲甫 摄

花江铁索桥。 通讯员 郭泽玉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黄飞鸿

“北盘水吼山谷震,敌岸陡峭插入云。大军西去夺要津,出奇兵,雷击电闪占百层。连克贞丰下兴仁,风扫落叶马不停。挥戈者相守关岭,断后阵,机关算尽休得逞。”

这是1935年4月,中央红军在贞丰顺利完成“抢渡北盘江、兵出铁索桥”两大重要行动后,时任红三军团第十一团政委的张爱萍写下的豪迈诗篇。诗中提及的贞丰、兴仁、者相等地名,均属今黔西南州区域,其背景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抢渡北盘江安全西进,继而绕道云南,北上入川。

春意阑珊,沿北盘江而上,循蜿蜒向北的茶马古道而至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但见这座依山而建、傍水而生的布依族村寨,古道索桥,苍崖碧瓦,都镌刻着鲜活如初的百年传奇。牵马的老伯兴致盎然地当起导游,为我们讲述着村庄变迁的历程。

好故事自然要从波澜壮阔处讲起。

1935年4月16日起,中央红军分三路行军,进入当年的贞丰县境内(今望谟县和贞丰县境内)。16日下半夜,红军右路先遣团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在坡们山顶指挥所奉命星夜出发,于18日下午进占贞丰北出口太平街,激战半小时,击溃平街守敌;紧接着,先遣团二营和团侦查排乘胜追击,控制了花江铁索桥南岸阵地,阻击了敌军意图通过铁索桥拦截红军主力西进的妄想。与此同时,红一、三、五军团和军委纵队前梯队等也在贞丰境内激战数次,为赢得行动胜利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位于巨崖之下、在火箭军希望小学旧址改建而成的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内,不时有游人流连。围墙上的立体雕塑生动地讲述着红军“抢渡北盘江”“兵出铁索桥”“甘蔗放铜元”等红色故事。这些故事,当地群众耳熟能详。

江水湍急,波兴浪卷。连接着茶马古道的铁索桥扣挂在花江河上,全长71米、宽2.9米的桥体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雄姿岿然。作为全国著名的遗存不多的铁索桥之一,花江铁索桥如今已成为花江大峡谷的中心景点,每逢周末节假,游桥访古者达300余人。

“非常震撼,尤其是铁索桥,它不光是个历史遗迹。”江苏大学副教授姜永帅曾到过花江村写生,对当地厚重的历史人文印象深刻,“有机会我还会再去,到世界第一高桥上,用另一个视角再看花江村。”

姜永帅口中的“世界第一高桥”,即是在建的六(枝)安(龙)高速花江峡谷大桥。作为贵州“十四五”时期桥旅融合重点项目,将被打造为贵州首个集桥梁观光与高空探险“体旅融合”多功能综合体。大桥预计总投资约20亿元,设计全长2890米,桥面跨度1420米,最高塔262米,预计2025年建成后将刷新世界第一高桥纪录,并与坝陵河大桥、平塘特大桥等共同构成贵州桥旅资源矩阵。3月23日,大桥主、散索鞍顺利完成吊装,整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现在每天来看大桥的人多哦!恐有上千人。”老伯手搭凉棚仰望大桥,蓝天白云处,已显巍峨。身后的峡谷岩壁上,随处可见神秘的古代岩画和大量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以及观音石像、土地公庙等,字迹明灭可辨,可见要隘繁华。

当下,花江村正依托资源优势探索“红色+”文旅融合之路,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已初步建成。待明年,花江村将顺花江峡谷大桥建成之势“起飞”,预计每年可吸引观光游客50万人以上,可带动民宿和布依农家乐数十家,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

桥上桥下,村前村后,皆可见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外来建筑队与当地群众一起,正在织就“醉红小花江”的锦绣未来。

--> 2024-03-28 花江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0917.html 1 “红”映古道 “桥”见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