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朱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近年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返乡能人作为其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和亮眼。

传承发展空间多向互促。借助有形载体或形式将非遗转化为可复制、生产和发表的具体事物,从而实现技术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将非遗元素融入街区建筑、导览中枢、特色村镇中,通过融媒体、立体化、多样态的手段进行记录与传播,促进家乡形象的持续优质外输。通过积极参与各级比赛、展会,举办非遗摄影展和非遗培训活动等,实现非遗的异地共建。

传承发展方式丰富多元。以行带人,推动形成群体传承的良好氛围。作为非遗的直接传播者与继承者,以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提高带动群体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以学赋能,推动形成智产相促的良性循环。联动高校、文化传媒单位、生产性保护基地等,不断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创意设计、生产工艺和整体品质,并以培训、研学等多种形式促进非遗的传承,不断扩大影响力;以链带动,推动形成内外呼应的广阔市场。利用自身市场经验和敏锐视角积极对接外部市场。

跨界融合传承发展形式。非遗+生活。将非遗元素融入生活和时代审美,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推动贵州非遗产品、创意衍生品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广;非遗+旅游。立足非遗资源优势,融合周边旅游资源,通过非遗深度游、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旅游业态新模式,不断开发非遗与旅游融合新业态;非遗+科技。新技术赋能最大程度还原非遗之美,以优质的非遗数字内容增强贵州非遗的吸引力、感染力。

多方协同推进非遗传承发展。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主体,要从传统工艺振兴、文化生态圈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方面着力,将自上而下的保护模式同自下而上的主动作为相结合,协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

正确处理保护与生存、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三对关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基础上进行的现代活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非遗的经济属性,同时保护非遗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保证本地特色的前提下,也需突破非遗资源转化中的属地困境。

面向历史、面向当下、面向未来,积极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积极融入日常生活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让非遗的过去与未来充分流动,保障贵州非遗传承保护的活态性、整体性、共享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CXQN2303〕阶段性成果)

--> 2024-03-2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0781.html 1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