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火花蜂糖李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兴合村党支部书记杨仕明眼里,是树上长出来的金疙瘩。
“这花苞长得真好,一朵花就是一个果,三个月后你再来,漫山遍野都是蜂糖李!”三月,正是蜂糖李花期,每天,杨仕明在种植基地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去年,杨仕明刷新了兴合村火花蜂糖李产业致富的“新纪录”,凭借18棵蜂糖李果树,就带来4万多元收入,平均一棵果树收益就有2000多元,在整个火花镇种出了名堂。
兴合村的名声更大,蜂糖李种植面积达12100亩,产值上亿元。
兴合村与蜂糖李的故事,并不算长。2012年以前,兴合村以种植冰脆李、四月李为主。但苦于没形成产业,规模上不去,产量也跟不上……一个“穷”字,笼罩在整个兴合村头顶。
穷则思变,变则通,村民逐渐明白,要发展,就得换高效益产业。
杨仕明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蜂糖李和高山葡萄。
“很多人都种葡萄,但我种李子。”杨仕明的理由很简单,蜂糖李管护相对简单,而且当时其他地区的蜂糖李流入市场后,商家和消费者一片叫好,积攒下一定市场口碑。
蜂糖李丰产需5年至6年,好在,杨仕明坚持下来。2017年的那个夏天,看着挂满枝头的李子和各地蜂拥而至的客商,杨仕明欣喜若狂。看到了经济效益,村民们纷纷跟上。
此后几年,村民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再加上火花镇政府的大力推动、低热河谷地带的气候优势、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火花蜂糖李开始大踏步前进。
“陆兴方家3亩蜂糖李赚了18万元,班盘江家是种植大户,100亩李子一年收入保底都有上百万元……”杨仕明说,蜂糖李已成为兴合村支柱产业,全村92%村民参与蜂糖李种植,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
今年,随着更多果树进入丰产期,产值预计会更高。
如今,兴合村家家户户均是楼房,汽车保有量占一半以上,超市商店一应俱全,全村走出去50多个大学生。今年,村里还要落户一家银行。
除了繁华的街面,还有回流的年轻人。杨仕明说,这几年,多数年轻人选择从城里回村种李子,从技术种植到直播销售,形成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产业发展梯队。
由老向新,由贫向富,因“李”而变的不只兴合村一个,到今年,火花镇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
火花镇党委书记胡伟说,以“四季花果园、稻香火花镇”为目标,火花镇未来将引导群众在管护上下功夫,既要收益,也要品牌,不断提升蜂糖李品质,加快农旅融合,让蜂糖李带来的“甜蜜效益”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