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飞
近日,省教育厅印发《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人才培养、工作站建设、项目培育等方面,要求高校全方位助力新型工业化,为打造“六大产业基地”贡献高校力量。
近年来,贵州高校凝练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方向,锚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作用,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
其中,贵州大学智能交叉团队解决了航空叶片微孔电火花加工过程中自动化率低、产品质量依赖人工等难题,推动相关产线升级;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张道海团队研制的新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半年时间即可降解,可替代农田使用的地膜,为解决“白色污染”提供方案;遵义职院教师覃成牵头破译辣椒基因组,实现控制辣椒辣味物质合成的分子设计,培育了抗疫病、病毒病等性状的辣椒新种质。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仅涉及经济发展问题,也事关学校自身的内涵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并非提出一套套高深的理论知识体系、收获一张张比赛的获奖凭证、拿到一沓沓厚厚的专利证书,它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转化,并以此提高相关领域或者行业的生产力水平。
相关的科研工作需更加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从源头根本解决科研成果有可深入进行转化的空间和经济价值问题。办学过程中,学校需进一步切实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结构,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解决供需“两张皮”的问题。
此外,还需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实操机制,切实激发高校教师的科创积极性。此外,要培养和引进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熟悉市场及转化全流程的人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行动方案》指出,到2026年,培育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5项,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额突破6亿元。构建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社会阅卷的科技创新模式,书写“顶天立地”的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