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冷赛楠 摄影报道
近日,贵阳市民刘女士向“天眼问政”栏目反映称,她在购买“一口价”黄金饰品时,金店店员不仅未如实告知产品克重,且有意回避重量和称重问题。
刘女士表示,自己事后自行称重时发现,算下来该饰品每克黄金单价高达1000多元,远超当日金价。“‘一口价’黄金含金量这么低,如果以后要出售,市场上只能按克计费,那我们消费者不是亏大了?”
近日,“天眼问政”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贵阳市核心商圈的10余家老牌金店,了解“一口价”金饰销售实际情况。
多家品牌金店:
主推款式工艺 重量避而不谈
走访中记者发现,“一口价”黄金未明示克重的现象在多家金店都存在。以贵阳某商场为例,该商场内的老凤祥、周大福、谢瑞麟等品牌,店内均有标注“一口价”的金饰销售,其中部分未在吊牌上标注克重。
同时,这些金店的店员在介绍“一口价”黄金时,基本不会主动告知消费者黄金的克重,而是着重介绍产品的款式和工艺。当记者询问黄金克重时,有金店店员表示,按件出售,不按克数卖。还有的店员含糊其辞:“克重要称一下才知道,‘一口价’折后比较划算。”
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称重时,店员大多顾左右而言他。
除了着重宣传工艺外,部分店员还会着重宣传“现在购买可以享受折扣优惠,后期不满意可以更换相同价位的黄金饰品,没有任何折旧费、工艺费……”
以谢瑞麟某店铺为例,记者选中了一款足金戒指,标签上注明了总质量和足金以及该饰品价格,但并未标注工费,而这枚戒指的克重为3.45克。
“戒指打完折3390元,这种产品都是一口价。”店员向记者介绍。
听起来实惠,但“一口价”黄金饰品折算成实际克重后售价明显高于当日金价,以该戒指为例,换算下来每克近千元,而当日金价是每克659元。
记者又来到旁边老凤祥某店铺,店员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售价为1.7万余元的“一口价”黄金手镯,并特别强调了其工艺的特殊性。但当记者追问手镯的实际“含金量”时,店员却以“这种工艺的金饰都是一口价”为由,回避了称重要求。
此外,记者了解到,消费者以旧换新时,大多数金店只能“一口价”换“一口价”,不能与克重黄金等价置换。消费者要想将“一口价”黄金置换成克重黄金,只能依据当日金价按克重计算。
消费市场反馈:
计价不透明 投诉举报多
“一口价”黄金因买卖过程中信息不透明、置换条件受限等原因,导致消费纠纷时有发生。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消费者要求对“一口价”金饰进行现场称重时,遭到店员拒绝。店员的理由是:“一口价”金饰不称重,要买称重的只能选标签带克数的。
记者以“一口价黄金”作为关键词,在某网络投诉平台上共搜索到4030条投诉(截至3月21日11时)。消费者普遍反映,金店销售人员并未明确告知“一口价”产品的克重信息,导致他们购买的黄金饰品单价远高于正常金价,被投诉的品牌包括中国黄金、老凤祥、周六福、老庙黄金等。
记者采访了部分消费者对于购买“一口价”黄金的态度,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我不会购买‘一口价’黄金,它的计价模式很不透明。”消费者周先生表示,自己购买黄金都会提前做功课,且只购买克重黄金。
而消费者吴女士则表示,自己也购买过“一口价”黄金,但并没有过多关注金价或者实际克重,“主要是看款式。”
“如果以投资为目的,我会直接选择金条,但购买黄金首饰,图的就是一个喜欢。”吴女士认为,现在的黄金首饰设计越来越年轻化、个性化,给了顾客更多的选择空间,相当不错。
针对记者提出的“是否会前往金店置换黄金”这一问题,吴女士表示,暂时没有这样的考虑。她说,购买时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不想戴了就放在家里,再买喜欢的款式就好。
律师说法:
商家有权自行定价 但应履行告知义务
就“一口价”黄金销售中的纠纷问题,“天眼问政”律师团成员、贵州惟胜道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黄雅竹表示,黄金饰品属于《价格法》中实行市场调节价范畴的商品,经营者有权自行定价,只需明示价格即可。
黄雅竹介绍,“一口价”金饰在价格上高于按克销售的金饰,系因其采用3D硬金、古法黄金等工艺,相较于纯克重的款式,在颜色、造型上更新颖美观,从设计角度看,价格高于一般按克黄金饰品也合情合理。
那么,如何避免争议和纠纷?
黄雅竹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黄金属于特殊商品,其克重是重要的交易信息,消费者在购买黄金及相关饰品时,应仔细询问并了解购买规则,比如明确是按克数还是按件数购买。同时,消费者应当向商家索要正规的消费凭证,并标注清楚有关材质、重量、单价、手工费、总额、售后规则等各项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而对于商家来说,也应秉承诚信经营、规范销售的原则,履行购买告知义务,主动向消费者释明购买以及退换规则,或通过签署协议书或知情书等方式,减少消费纠纷的发生。如果商家不愿意提供这些信息,或者信息含糊不清,消费者应保持警惕,慎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