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奇迹,从来就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把时间维度放大观察,可以发现,在季克良从业的六十年中,有21年的年产能在万吨以上,有17年的产品价格、营业收入、盈利规模、纳税额度、股票市值等财务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有4年年收入超过千亿元。
这样的成绩,来源于茅台在改革中力求突破、勇于探索科技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改革”成为关键,茅台人也一直在钻研“变”与“不变”“如何让传承越来越传统,让创新越来越现代”的课题。
“在传承的过程当中还要创新。譬如说我们也有创新,对质量有好处的,对产量有好处的,我们继承下来,影响到质量的,我们坚决去掉。”季克良如是说。
在季克良等老一辈技术人员的长期提炼总结下,形成了科学的传统酿造工艺体系,也奠定了茅台科学酿造体系的基础。
“不管茅台走得多远,我始终相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茅台从1951年建厂时70多吨的产能到如今年产几万吨,这样的产量增长用了70多年时间才逐步完成——正是这种审慎的“保守”,让茅台做到了在实现产能提升的同时,酒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投资和品质投资,它们给茅台带来了巨大的后劲和势能。
而今天,茅台人始终秉持“科学传承美、科技创新美”的理念,注重物系、培育酶系、协同菌系,以科学发现茅台酒的美,以科学阐述茅台酒美的密码,以科学追求更美的茅台酒和美好生活。
同一天举行的茅台集团2024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丁雄军再次强调科创的重要性,并对当下社会关注的新质生产力作出了茅台诠释——打造产业链里的创新链,创新链后的产业链,将科创作为“第一动力”。
“没有科技创新的企业,终究会倒在路上。”丁雄军如是说。
自2022年将科技创新上升为“白线”战略,茅台将科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码科研项目,探索全新赛道,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全面重塑了茅台科技创新体系。而每年的“春分论坛”就是从思想、理论和技术,全方位阐述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更好地表达中国好酒,让白酒的质量能够看得见、闻得着、品得到。
“传统酿酒企业不断推动生产规范建立的过程,其实就是科技力量不断介入的过程。”研讨会环节,季克良回顾分享了他从业六十年的经历,“质量是生命之魂”。茅台酒酿造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既需要运用现代田野调查的方式从工人师傅那里归纳知识、总结信息,更要运用现代食品发酵科技的各种方法,来探寻其中的规律。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徐岩系统阐述了酱香型白酒独特风格形成的酿造特征,他从科学体系的角度解构茅台“美”酒密码,为茅台“美”的表达提供了科学视角。
科创之美闪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分别作“生态系统微生物学:酿造领域的潜在应用”“揭示白酒风味之分子奥秘:超高分辨非靶向解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