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西南 文化名村镇

卡法村 微光成炬 薪火相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红色文化广场。

开篇的话

素有“三省通衢、黔滇锁钥”之称的黔西南,历史人文底蕴厚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醇厚,每一个村寨、每一块土地都如一部厚重的书。即日起,我们推出“黔西南文化名村镇”系列报道,走进黔西南州各地文化名村镇,翻开历史的扉页,读取独有的文化故事,感受独有的文化魅力。

从航拍图上看,望谟县两江环绕,三水汇聚,地形似盆。

这里是红军进入贵州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辖区内的麻山镇卡法村,是贵州第一个军队党支部——中共卡法连队支部的诞生地,也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早春周末,我们沿着木棉树的指引,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清晨微光中,但见春山隐隐,万物萌动。

卡法村的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印记。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枪炮声犹在耳,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大地。1933年至1940年,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第六十三团一营一连从广西北渡红水河,选择北岸麻山上一处名叫卡法的小村庄屯兵修整。在长达约8年的时间里,战士们与当地群众一起开荒种地、建设家园、开办学校、除暴安良,在群众的保护下开展党的建设、制造兵器、练兵备战。中共卡法连队支部党员也从10余人发展到60人,战士从6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部分地方武装力量也纷纷依附卡法连队变成了分队。

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由于连长牙永平的壮烈牺牲,1940年7月30日,卡法连队连夜转移到广西,留下的革命火种不熄、革命精神世代传承。

如今,卡法村的一人一物,都讲述着宝贵的红色传承。

在卡法,我们有幸结识了卡法连队战士陆万元和牙爱夫妇的后人陆仕贵、陆昌辉、陆昌远、陆海浪。

陆万元之子陆仕贵,原卡法小学校长。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边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一边宣传、讲解红色文化,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奋发向上。

陆万元之孙陆昌辉、陆昌远,曾孙陆海浪,先后担任卡法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带领群众用大锤、铁锹挖通了连接县城的18公里公路,建起了人饮工程,拉通了电;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让群众依托经济林木、养羊等产业逐步走上致富路;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红色文化的义务宣传员、讲解员,三代人接续为卡法村乡村振兴铺好了路、夯实了发展基础。

卡法村的一草一木,都孕育着美好未来的新希望。

在卡法,我们还巧遇了进村开展工作的麻山镇党委书记吴天金。他带着我们重走红军路,参观文化综合展示中心、红军卡法连队支部陈列馆、卡法连队兵工厂和营房等,在讲解历史的同时,也介绍了卡法的发展规划:发挥好生态“底气”,发展黑山羊、甜龙竹、黑灵芝、草珊瑚等特色优势产业,让乡村振兴有“业”可依;擦亮红色“底色”,进一步挖掘、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研学融合发展;用好民族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做好“旅游+”这篇文章,不断增强旅游吸附力。

红水河畔,距离卡法村约40公里的蔗香镇板陈村,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庄下面的一处河段,淹没了一段历史道路。90年前,卡法兵工厂的零部件即从蔗香翻过崇山峻岭运抵,中共黔桂边委的指令、拨付经费也经由此道送达。当地群众说,他们相信有一天,一条平直宽阔的大道将连通卡法与板陈,到时候讲述的,将是又一个精彩故事。

--> 2024-03-2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黔西南 文化名村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0386.html 1 卡法村 微光成炬 薪火相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