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去年底,花溪区镇山村村民李江涛将自家“木槿小院”重新装修升级,引入全新业态。今年春天,这里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木槿小院”由李江涛自家老屋改造而成,以田园风为主的设计,绿意葱茏的绿植,极具民族特色的蜡染,彰显着文艺简约的气质。“我们将屋内空间重新布局,规划出多处体验区域,游客可以焚香静坐、煎水品茶,还能跟着老师体验蜡染、扎染等传统手工。”李江涛说。
在镇山村,这样的特色庭院有30个。随着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深入开展,拥有独特少数民族风貌和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镇山村,持续唤醒沉睡的“老宅”,被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高端精品民宿、休闲庭院,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为打造具有镇山特色的“一院一景一品”,镇山村邀请到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谷佳骏及其团队加入,通过差异化、专业化的指导和规划,打造各有特色,又与镇山村风格保持统一的庭院,构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文化村落,成为花溪区闲置农房盘活的典范。
在谷佳骏看来,镇山村的旅游发展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不适宜走大旅游和大流量路线,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庭院打造,反而能让这个少数民族村寨避免低水平与同质化发展困境,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走出自己的特色。
据介绍,镇山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和闲置庭院,通过“1+1+1+1+N”模式,即“村委支持+新乡贤引导+企业参与+学院创新+村民实践”的方式,鼓励村民自筹资金,在建设美丽庭院的基础上发展庭院经济。
浓厚的文化、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文艺界人士来到这里。他们看中这座“石头砌筑的村庄”的文化气息,联合成立了“艺委会”,租赁老民居进行修复,打造艺术空间,营造艺术氛围,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村落”逐渐形成。
有文化,有艺术,就有了游客,这个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民族村寨逐渐被看见、被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好奇与探索之心来到这里,感受这里古朴的民族风情和丰富民俗文化。镇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良平说:“镇山村将借力各方资源力量,持续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将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村落持续发展的动力,探索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在乡村振兴中走出一条新路。”
既要生活富裕,也要宜居宜游。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花溪区,将农村“五治”作为保障农村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内外兼修”打造如镇山村、芦荻村等一批村容村貌整体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显著提升的美丽宜居新乡村,为乡村旅游持续注入活力。
“爬上108级楼梯,小寨风景一览无余,站在吴中蕃故居前,仿佛能看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第一次走进花溪区芦荻村,游客黄志清被小寨子的美丽与故事深深吸引。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寨环境,“村里规划建设很好,无论是村里小道、文化广场还是芦荻河边,都看不到垃圾、污水,走在寨子里特别的神清气爽,很舒服。”
提到芦荻村,喜欢来花溪旅游的游客一定不陌生。这里环境优美,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中蕃曾隐居于此,并写下数千首诗篇,山美水美且富含历史底蕴,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芦荻村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吴中蕃故居、百级石头楼梯步道、绕村而下的芦荻河,都是游客打卡地。”芦荻村村干部班小雨说,近两年来,得益于农村“五治”的开展,芦荻村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火热,受到很多游客关注。
在民居林立的芦荻河边,一座栅栏围起来的绿色“铁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芦荻村村干部吴正平介绍,这是花溪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点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全村大部分农户的生活污水都汇聚于此,集中经格栅池、污泥干化池、调节池等多道程序,避免污水横流状况出现。
“乡村环境提升,污水治理尤为重要。”吴正平介绍,为守护芦荻河清澈如初,村里落实落细“河长制”工作,组织村支两委委员定期巡河,发动村民自发保护芦荻河,保障河流的良好生态。
实招硬招不只体现在“治水”上,芦荻村积极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将27栋老旧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成立“村寨大管家”团队,紧盯垃圾减量化,垃圾分类标准化、规范化开展治垃圾工作;将村民厕所更换升级为水冲式厕所、建设三格式化粪池,解决旱厕问题;成立“治风工作领导小组”“红白喜事理事会”,带动乡风文明转变……农村“五治”带动乡村面貌提升,全方位激活乡村旅游活力。
“2023年,我们旅游收入达40余万元。”谈起2023年的旅游成绩,在芦荻村投资的花溪区庄舍餐饮农家乐老板王加勋相当满意。在他看来,芦荻村山清水秀、温度适宜,正是打造避暑旅游胜地的好地方,“我们将对民宿和农家乐的服务进行进一步的提升,给游客最好的体验,芦荻村的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