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名单揭晓,10位“大国工匠”中,杨戌雷、李辉、张国云、潘从明、崔兴国等人毕业于职业院校。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纷纷发挥技能优势,不断尝试创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众多大国工匠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脱颖而出,在广阔的舞台上逐梦前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大国工匠,但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会凭空产生,需职业院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质量,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奋力打造“职教升级版”,已成为社会共识。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99%;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85所,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
中华全国总工会日前印发文件,决定在2024年推选200名左右大国工匠进行培育,培育期为2年,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积极支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培养造就一大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带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不过,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依旧存在,尤其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较低的问题。当前,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各类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持续加快,这对高校办学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衡量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能为用人单位培养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