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并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贵州而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增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韧性。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供给,要用好政策“指挥棒”的引导和保障功能。贵州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3年9月1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建设目标,旨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6日,贵州省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明确提出要抓牢抓实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紧紧围绕“3533”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未来,应继续坚持政策先行,仍将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目标,制定合理的顶层设计与发展战略目标,加快推动传统工业改革升级、新兴工业迭代创新。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东部产业转移。完善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整体能力,是打造工业强省的关键举措。贵州作为党中央布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贵州聚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机遇,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紧扣“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适度超前、系统推进、数据互通、市场推动”的原则,构建高层次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工业基础设施查漏补缺专项行动,完善已建成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工业化基础设施发展高地。与此同时,应合理布局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对接东部沿海省份先进产业转移,推动西部工业强省的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开展添砖加瓦。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之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贵州聚焦“六大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现阶段,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已取得初步成效,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更好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应主动调整产业政策,有选择地保留必要的传统产业规划,大力发展以5G技术、新基建、人工智能、新材料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积极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高地。
强化创新驱动,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创新能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才能引领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贵州通过新建布局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调整淘汰一批,已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搭建及创新技术培育上取得了长足有效的进步,2023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为克服创新发展困境,一方面,要加强当地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断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增强创新驱动新优势,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大力吸引科技人才落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加速前进,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提升,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孵化平台数量、科技研发人员大幅提升的创新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低碳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推进能源革命、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需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发展战略。近年来,贵州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工业化发展绿色转型,如率先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积极推动完成现役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推动电解铝行业全面复工复产,带动铝产业稳定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抢占大数据赛道,深入推进“东数西算”,抢抓机遇布局人工智能新赛道,数据中心由存储中心加快向“存算一体、智算优先”转变,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落地。为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应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关注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情况,大力推进工业重点领域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切实确保绿色发展降低新型工业化建设单位能耗,打造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新高地。
(作者为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