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上接第一版)

技术协同 蓄力现实生产力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我们聚焦微特电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强说。

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共同组建,是我国精密微特电机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陈强说,中心主导组建了贵州省精密微特电机一条龙产业链,还通过极端环境电机、高温电机、高速发电机等的需求牵引,带动行业产业链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进步,推动了主控芯片、功率器件、高精度编码器、特种轴承等元器件取得重大突破。

“新型工业化本质上是要重构竞争力,发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塑造出行业的新优势,从而进一步蓄力新型工业化。”陈强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黔南高新区位于素有“亚洲磷都”美誉的福泉市,现有探明磷矿资源储量11亿吨,远景储量达30亿吨,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之一。黔南高新区将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引导更多企业加强与行业领域内顶尖院校科研团队合作,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发展质效。

“希望通过‘科技入黔’,邀请专家团队对园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帮扶,有效解决企业在生产工艺、固废处置、上下游配套等方面困难,加快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事务办专员胡德庚说。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贵州积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2023年,全省科技成果普查对省内20所省属本科院校、71家科研院所、27家市场化方式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各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旨在疏解贵州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堵点,促进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金融协同 赋能企业创新

在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共有4条生产线,每条线上配有2个大型原料罐。通过有机溶剂的二次加工,通过计量罐转到混合釜进行搅拌混合,每天的成品产量15到18吨左右,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量生产。

过滤、检测、配比、混合……通过一系列工序,锂电池电解液成品便可灌装入库、走下生产线,分销迈向西南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等地区。

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明星说,公司是一家从事锂电池电解液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型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储能、5G基站、3C数码电子等领域。

2017年,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贵州产能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建成一期4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20000吨电解液,总投资1.3亿元,占地约2万平方米。

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已成为行业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所在,然而资金成为困扰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子”。

在了解到科技型企业技术开发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后,企业获得省科技厅与邮储银行探索的首批“成果转化贷”。

2023年11月,兴锂二期正式开工,规划建设年产30万吨电解液生产总部基地,投产后预计总产值可突破10亿元。目前,公司拟新建一条年产5000吨电解液的生产线,项目预计2024年5月完成建设,正式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023年,省科技厅通过建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调机制等,剪断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建立科技金融协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让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赋能三次产业成效明显。

--> 2024-03-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9997.html 1 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