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东风拂面日月新

(上接第一版)

文明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友谊,更在于互美互鉴,彼此增益,携手向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内国际场合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亲自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真诚呼吁……

习近平主席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行走世界,倾听历史的诉说,触摸多彩的文化,彰显文明的力量。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同乐手一起敲奏钢鼓;在斐济,穿上“布拉衫”,用心聆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法国尼斯,与马克龙总统畅谈文艺复兴与开放精神……一个个经典瞬间,印证了“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更让人感受到海纳百川、智慧谦和的大国之风。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向听众讲述一段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故事: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简明的话语,蕴含深刻的哲理:交流与互鉴,是驱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当技术进步带来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跃迁,孔子和他代表的东方智慧,则犹如一盏思想明灯,点亮了欧洲的启蒙时代。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论语》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德国启蒙运动先驱莱布尼茨视中国的知识为“不可估量的财富”;荷兰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当时中国治理国家的方式比同时期的西方更符合人性;法国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然法”,其根源正是中国“道法自然”思想……

回顾“东学西渐”的历史,习近平主席指出,“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他引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说,在日益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欧洲和中国更需加强文明互鉴,欧洲尤其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只有增进彼此文化的交流对话,才可能“避免两极世界,找到一条和平道路”。

以共生塑造文明未来:“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埃及吉萨三座大金字塔不远处,被誉为“世界最大考古博物馆”的大埃及博物馆开放在即,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将重现荣光。开罗以东约50公里,中企参与建设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规模初具,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大楼在沙漠中熠熠生辉。古今交汇中,一个千年文明的崭新气象令人振奋。

“以现代形式呈现中国和埃及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重新点亮其文明光辉的努力。”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教授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文明特征及其文明贡献。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在觉醒的呼声中,“全球南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世界重心发生转移”的历史性时刻,当一些人还在兜售零和博弈的论调,鼓噪“文明冲突”,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中国外交官奔走于亚欧大陆多国,开启乌克兰危机第二轮穿梭外交;中国建设者在拉美建设工地挥汗如雨,建设新的道路、桥梁、水电站;中外联合考古队在非洲大陆深处追寻人类起源和技术演化奥秘,共同探究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

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着各国人民期待的正确方向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新时代中国正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谱写着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奏响文明发展新乐章。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习近平主席关于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阐述,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描绘,引发持久而热烈的回响,在南方觉醒的时代启发新灵感、激荡新共鸣。

“‘全球南方’的文明、所有的文明,都有被倾听和代表的权利。”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撰文说。

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翁诗杰说,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全球治理中的若干价值,如民主、人权、现代化等,并不能为西方一家之言所垄断。这是“全球南方”国家摆脱西方文明霸权的一大契机。

坚定文化自信,珍视自身文化传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和合共生的文明秩序,是南方觉醒的题中之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行而不辍,步履坚定。

在习近平主席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等,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搭建平台;与全球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描绘合作共赢的时代画卷;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典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深耕于古老文明的中国思想,不断为建立一个基于公平、公正、多元、合作共赢的世界新秩序做出贡献。”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政治智慧,符合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期待。”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副教授阮明环说。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进步力量一道,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共建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 2024-03-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9946.html 1 东风拂面日月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