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行漫记

水运宪

名家档案

水运宪: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多部(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祸起萧墙》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大型话剧《为了幸福、干杯》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作为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创全国收视纪录,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又见贵阳

默神一算,上次来贵阳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30年时间肯定不短,却也不算太长,转瞬间便是沧海桑田,山乡巨变。

在那之前我来过三次贵阳。第一次乘坐的是“直快”列车,那车既不直也不快,从长沙到贵阳竟然走了将近14个小时。旅途漫长,身心疲惫,深感“蜀道难黔道更难”,走了第一趟不敢再走第二趟,后两次只好选择坐飞机过来。

这一次乘坐的是高铁,感觉特别奇妙。贵州地处西南高原山地,平均海拔超1000多米,山地丘陵占据全省总面积92%以上,是国内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列车竟在山峰和峡谷中高速穿行,如履平地,4个小时不到,列车已经抵达贵阳。跟乘坐飞机相比较,省了提前候机托运行李的时间,倒是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轨道列车不可能翻山越岭,便钻山而过,路程反而缩短了不少。只是隧洞太多,几乎首尾相连,绵延不绝。时速近两百公里的动车,穿过隧洞的时间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几分钟甚至更多。窗外景色根本无暇观赏,刚刚从黑乎乎的山洞里穿出来,蓝天白云在头上刚刚闪现,动车组又钻进了另一个隧洞。有一刻我甚至冒出来一个念头,返程的时候,要记得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笔地画“正”字,非要弄清楚这一趟究竟穿越了多少个隧洞。200个恐怕还不止。

最神奇是即将到达终点贵阳的时候。车票上明确显示抵达时间是下午4点整,离终点站只差5分钟了,不仅没有要减速的意思,整列动车还在一条隧洞中加速穿行,给人一种列车晚点的感觉。跟乘务员打听,她说非常正点,这便令人心生狐疑:难道贵阳高铁站就在这条隧洞的出口处,跟隧道紧密对接成为了一体?

我显然缺乏速度与距离的概念。出隧洞后,还有一座很高的铁道立交桥,然后才减慢速度,驶入贵阳高铁站。列车踩着时间点稳稳地停下来,不多不少,刚刚4点整。

走出车站举目四望,高大的建筑群与秀丽的山峰齐肩并臂,争高夺艳,现代气息与天然景象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当然,30年前的贵阳模样肯定找不见了。说实话,30年前的少许记忆早已经稀薄浅淡,但是非常奇怪,说不清为什么,踏上这块土地,当即我便认出来了:这就是曾经来过的贵阳。

安顺“四知堂”

说起来还真有点难为情。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都观赏过了,几十年前就有所耳闻的黄果树大瀑布,我不仅没去观赏,连它在贵州省什么方位都不知道。车到达安顺市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条“黄果树大道”,这才悟觉蜚声中外的瀑布盛景就在身边。

不仅没去过黄果树,安顺这个地名也是非常陌生,实在太过孤陋寡闻。这里其实离贵阳很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午饭后出发,从高速公路下来,车子直接开到了一个叫“四知堂”的院落,顿时引发了好奇心,不知道何为“四知”。听当地朋友介绍,才知道其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春,东汉名士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当地县令王密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见杨震到来,晚上携带10斤黄金悄悄前往拜访。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也是希望老上司日后继续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客气,便劝道:“暮夜无知者。”杨震很生气,训斥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极羞愧,赶紧带着礼物狼狈而回。“四知”也因此成为千古美谈,后人便将“四知”命为堂号。

眼前这座“四知堂”修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约100多亩,院内房屋40余间。堂屋正上方,端端正正挂有“清白传家”匾额,寄望后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将来如有人步入仕途,更是要像先祖杨震那样无私为官,清正廉明。

“四知堂”里的楹联字画,无不渗透出种种清廉文化精髓。比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雄著经,慎著史,赫赫文章传世骥;汉时相,宋时将,堂堂姓氏炳人间”“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等等楹联格言,无不承千年祖训,壮万里情怀。

打凼村:“浪哨”小石桥

贵州省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西南部与云南、广西交界处便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据史料记载,布依族祖先从事农业为主,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除此之外,这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上世纪建国初期,几名部队的作曲家来布依族地区采撷创作素材,当地一位民歌老人乘着酒兴,手指一棵桂花树,用山歌曲调随口编唱一句“桂花开放贵人来,贵人不来花不开”,作曲家顿时灵感闪现,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桂花开放幸福来》。“桂花生在贵石崖,桂花要等贵人来,桂花要等贵人到啊,贵人来到花才开。桂花好比我的心,贵人就是解放军……”

这首群众歌曲一炮打响,很快就唱遍大江南北,布依族民歌蜚声全国,广为人知。在我的脑海中,那首发自肺腑的歌词,尤其是那种流自心田、平实优美的曲调,至今难以忘怀。

没料想天遂人愿,此次安龙采风,又一次听到了那种曲调。而且是本地布依族老乡当面演唱,福分实在不浅。

出安龙县东北方向不到20公里,有一座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林木葱茏、古树参天的小村庄,名曰“打凼村”。村子不大,面积却不小,尤其在全村人口中,布依族村民占了98.5%,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

走进村委会,墙壁上满目琳琅,挂满了省、州、县各级授予的命名证书:“文明村寨”“五好村”“五好基层党组织”“青年文明之家”“治安模范村”等等。其实走进村子的那一刻我们就感觉到了,这个民族村寨肯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进典型。

村支书是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眉清目秀,大方端庄。她告诉我们说,“凼”字是水坑、水塘的意思,然后领着我们去参观那座名为村名的池塘。池水清澈碧绿,浮萍簇簇;农舍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绕村寨流淌,岸边垂柳,河上古桥,种种的田园景象,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到村口一座小石桥,忽然看见六七位布依族女子在栏杆上并膝而坐。看上去她们各自上了些年岁,那模样小则50岁大则70岁,神态淡定,面容安详。看见我们走过,一名60来岁的大姐便站起来微笑地望着我们。其他女子也在朝我们望,目光中仿佛有种挑战的意思。村支书便小声告诉我们,要唱歌哦。不唱歌过不了这座桥哦。

我们这一群人当中,除了村支书是名年轻女子,其他清一色都是男人。四面八方过来的一群大老爷们,写文章还凑合,唱歌可就捉襟见肘了。正犹豫着,那名大姐亮着嗓子就唱开了。她唱得非常好听,不温不火,情意绵绵,大意是远方的客人坐一坐吧,我没有好招待就唱个歌吧。大哥你也不必讲客气,还我一个歌就行了。

她的歌声非常真诚,又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就在对面的栏杆上坐下了。跟她们相比,男人们显得扭扭捏捏,很难放得开。对方一连唱了好几首,实在挨不脱了,我们当中一名老作家才回了一曲。开口竟然是美声发音,唱了一首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代表作《我的太阳》。他的确唱得非常好,音域宽广,字正腔圆,却与乡村对唱的曲调不太吻合。有如一碗辣子雪里红上面盖了一片西洋奶酪,色香味都不怎么搭配。

对面另一位大姐丝毫不为老作家的音乐天赋所动,立即回唱道:“哎——哥哥远山远路来,妹妹桥上等你回。哎——左不来,右不来,花在花园枉自开……”顿时便笑翻了一桥的人。

其实这种对歌的形式各地都有,特别是民族地区。在湖南的湘西自治州,土家族对歌,苗族也对歌。据说过去有好多男男女女,通过对歌都找到了终身伴侣。这样的活动,我们那边称为“浪哨”。再一问,布依族这边也这么说。

当然,在这样的场合,轻松欢快才是主基调。歌词极其生活化。几乎都离不开男情女爱,不掩饰,不矫情,各种暗示隐喻巧妙绝伦,常有令人称奇之处。虽然没有多少严肃的内容,但是极其生活化、情感化。村民们在日复一日紧张而辛苦地劳动之余,用自我娱乐方式放松一下心情,也是无可厚非的。我多次注意到人们在这样的场所,每个人都是那样投入,那样惬意,浑身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不知道为什么,结束了本次贵州之行,忽然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内心竟然有一丝不舍的感觉。

这一辈子走过的地方着实不少了,感受也各不相同。国内国外,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也有很多,却不见得会一去再去。

经验告诉我,“值得去”和“想去”是两码事。想要一去再去的地方,必定会一去再去。

区别在于,值不值得是理性的考虑,想不想则是情感所致。

只是想一去再去的地方并不太多。而多姿多彩的贵州,那是一定要再次前往参谒的。

(贵州省作家协会供稿)

--> 2024-03-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9890.html 1 黔行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