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培根铸魂、教书育人的庄严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夯实理论功底,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结合学生实际,讲好信仰故事,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其一,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只有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夯实理论功底,筑牢思想根基,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其二,扎实系统精深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努力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回答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其三,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养敏锐政治洞察力,掌握学理体系,拓宽学科视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注重自我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除了靠真理力量以理服人、以智启人,还要有人格魅力,以德育人、以情化人。其一,坚持“党性”和“德性”相统一。以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德性,以德性修养润泽初心使命,坚定党性原则,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高尚师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其二,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抱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坚持以身作则,用心讲好每一堂思政课,为学生提供目标激励,用正派的行为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努力成为学生可信、可敬、可靠的老师;其三,成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胸怀“国之大者”,按照“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要求,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涵养高尚品德。
培养创新思维,用问题意识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坚持守正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敢于突破常规。树立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意识,针对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做前瞻性思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坚持问题导向。敏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遵循教学规律,聚焦价值塑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课堂教学。力求以新的教学理念分析新变化、找准新热点,以新的教学策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好数字化资源平台,契合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采用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善用“大思政课”,以实践活动涵育学生。“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要深化思想认识,突出实践导向,把“大思政课”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注重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好时、度、效,找准“育人”和“成才”的契合点,强化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刻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重要意义,寻求内在的一致性,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实现同频共振,在相互促进中获得共同发展,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交相辉映,激发学生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高校本科教改重点项目子课题〔A231079201〕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