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白春霞
最近这段时间,胡正进忙得脚不沾地,手机频繁响起,屏幕上大多是熟悉的号码,有催促配送饲料的;有求助能繁母牛生产问题的。
迅速披上工作服,开着塞满了防疫药品以及动物饲料的七座面包车,在兽防服务站与养殖户之间来回奔波,成了胡正进的日常。
胡正进家住思南县许家坝镇,这里山清水秀。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许家坝紧紧围绕肉牛、茶叶、红薯“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思路,在全镇大力推进黄牛产业。
“我们镇是思南黄牛养殖大镇,全镇养殖户超过1500户,镇里建设有牲畜市场。”沿着胡正进手指的方向,从山脚延伸到半坡,随处可见现代化牛棚和成片的牧草。
过去一段时间,胡正进见证了家乡养殖黄牛带来的变化。为发展好黄牛产业,镇里还专门成立黄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饲草种植与加工、经营主体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专班。
但最近几年,许家坝的干部和群众也意识到,写好“牛文章”的许家坝,还存在养殖技术不成熟的瓶颈。
“从吉林、浙江等地运回来的牛犊,大部分会水土不服,没有经验的养殖户很难改变这一现状。”胡正进说。
“繁荣乡村经济,养牛也要迭代升级。”2019年初,许家坝镇党委班子多名成员聚在一起,一场从下午到深夜的头脑风暴,形成了打造兽防服务站,实体化运行人工授精输配点、提供优质繁育配种服务的构想。
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先后在多家养殖场学习、工作,当时26岁的胡正进,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赶上许家坝坚持把黄牛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打造的机遇,怀着建设家乡的情怀,他决定成为许家坝壮大“牛经济”的一员。
年轻人回乡,带来发展“新风”。针对养牛技术,胡正进将当地11名兽医集结起来,组成专业技术团队。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兽防服务站于2019年冬天成立。经过大家一致推荐,由专业知识过硬,年纪最小的胡正进担任站长。
“养牛有了新变化——年轻人带来了新点子!”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团队,按照区域划分,每名技术人员负责许家坝辖区2个村的养殖防疫、冻配改良以及教授养殖技术。
大到谋划全镇产业发展,小到解决一家一户的实际困难。团队成员白天各自忙活,夜晚聚到一起商讨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治疗心得。
54岁的队员彭明辉有20多年的兽医经验。他说,过去到处奔跑,遇到解决不了的症结无人商量,养殖户就只能听天由命。如今,大家聚在一起,有组织、有工作准则,服务过程中出现技术短板可以通过微信群聊和视频电话,集众人之所长快速解决问题。
翻开彭明辉的动物免疫登记明细表,存栏数、免疫数、免疫时间、养殖户签名等细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彭明辉有个习惯,每次出诊都会留下电话号码,以便随时和养殖户保持联系。
得益于兽防服务站的技术保障,许家坝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养牛行业,加速了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41岁的村民张应唐曾经养了几年竹鼠,3年前通过项目资金转产养牛35头。最初,他连玉米、麦麸、豆粕等精料的比例都不懂。在兽防服务站的帮助下,瘤胃节食等问题自己也能轻松解决。
“有问题就找服务站!”牛儿不吃草,都让自己手足无措,以前对养牛“一窍不通”的村民杨胜喜,去年也养了40多头。
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许家坝镇的黄牛成活率、生长率大大提高,克服了以往自然生长,患病没办法的难题。如今,在许家坝镇的各个村寨,随处可见村民喂牛、谈牛、牧牛的场景。
“年轻人,有想法、吃得苦、干得事!”说起胡正进,许家坝镇畜牧站站长田德强和镇里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这是镇里保驾护航黄牛产业的“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