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地戏少年当自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杨媛媛

一个个曾经调皮的乡野小子,正在大放异彩。

今年春节期间,普定县一支少年地戏队频频亮相各大舞台。他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出色表现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3月2日,记者探访了他们的故事。

从安顺城区出发,车辆行驶在乡村公路上,经过40分钟车程,到达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普定县马官镇。

历史悠久的马官镇位于普定南部,贵州西路花灯发祥于此,高台地戏举世闻名。“村村有地戏,寨寨有花灯”,是马官真实写照。

在马官镇天兴村下坝组,今年53岁的马官镇下坝地戏队负责人丁华早早来到广场,等待队员前来学习地戏。很快,4个孩子出现了,他们分别是丁尚茂、丁胜迪、刘家贵、吴雨恒,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5岁。他们当天练习的是《兵发河东城》,这是杨家将中一个片段。

“河东刘王架下,三十六令公,头一令公。”孩子们一一出场,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打斗场面。面对晦涩难懂的台词,他们记得滚瓜烂熟,动作细节十分到位。

丁华介绍,地戏队共50余名队员,其中有10余名孩子。虽是孩子,但接受了多年地戏训练,最长的达6年。

今年春节,这群少年闪耀普定各大舞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3场。”丁华说,他们第一次登台表演是2年前,当年上台时,大家还略显紧张,如今早已从容不迫。

作为地戏传承人的丁华,一直致力于推广地戏传承与发展。“地戏虽有逾六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无法靠此为生,没人愿意来学。”说起地戏曾遇传承危机,丁华十分感慨。

为了地戏传承,丁华让6岁的儿子来学习。起初,儿子并不感兴趣,但他将儿子的玩具换成脸谱,启蒙故事变成杨家将、三国故事等内容,表演现场也带儿子前往,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下,儿子开始喜欢地戏。

“一个喊一个。”丁华说,儿子的小伙伴们也加入进来,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地戏,人数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普定县委、县政府,马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戏传承与保护。近年来,普定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对高台地戏进行整理、归档;积极发挥民间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举办赛事和各种宣传推介活动,保留高台地戏独特的传统表演技艺。

随后,普定高台地戏逐渐登上省内外各种舞台,全国媒体纷纷聚焦普定,让地戏声名远播。越来越多家长将孩子送来学习地戏。如今,在下坝地戏队,孩子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练习,风雨无阻。

地戏学习,困难重重,第一关就是剧本背诵。

“超级难学。”丁胜迪说,他们起初并不懂台词含义,老师就一句句讲解。他们先理解,再背诵,有时做梦都会梦见背剧本。

如今,一个个剧本已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穆桂英大破四门斗敌阵》《兵发吊桥关》《攻打凤凰关》《张同战四将》……这些剧本长达10分钟,孩子们却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除台词外,动作也至关重要。“我们都是一个个动作反复练习,以求达到最好。”丁华说,地戏需要良好身体素质,孩子们常常会在家里锻炼身体。

2023年10月19日,贵州发布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其中,地戏就是屯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今,普定县不仅为地戏传承人提供服装、道具等支持,还致力于地戏传承与保护。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地戏已进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同时,下坝地戏队每年演出场次在不断增加。2023年,他们演出150多场。

见到越来越多孩子加入,丁华也倍感欣慰:“我现在不再担心地戏在我手里失传了。”

--> 2024-03-1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9600.html 1 地戏少年当自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