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车轮碾过乡道,留下一串汽笛声散发出炙热的回响。阳光在泛起扬尘的缝隙里游荡,山顶的林木俯瞰着脚下村庄,老人坐在椅子上目送车来车往,孩童三五成群怡然自乐,离乡的人再一次背起行囊,去往远方。
春节过后,喧闹的村庄又回到往日的平静,孩子们的新学期也如约而至。
今年,因为寒假在“青松苗苗”青少年外语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学习,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小学六年级学生鲍佳蕊更自信从容地走进学校的英语课堂。
平均海拔1900米,1095户5318人,2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玉舍镇青松村偏隅一方,而“青松苗苗”青少年外语能力提升培训班就设在该村的村委会议室内。
“全村区外务工共计1363人,占本村劳动力48%。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在这个背景下,驻村工作服务队决定开班教学。”谈及开班初衷,六盘水市委统战部派驻青松村驻村工作人员林蔚倬说,希望能利用自身英语专业的优势,提升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长达半年的入户走访经历,让驻村工作队更加坚定了教育先行这条路径。”青松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室泫坦言。
1月30日,为期10天的青松村“青松苗苗”青少年外语能力提升培训班正式开班。31名三到六年级的孩子排排坐着,面对陌生又熟悉的英语,有人欢喜也有人忧。
“耳朵音怎么读?”
盯着屏幕上大耳朵图图的动画形象,胆大的郑虹宇一边摇晃着手,一边大声发出读音“噢”……唯一在六盘水市区上学的郑虹宇对英语很是热爱,每堂课他都固定担当“气氛组”,林老师制作的积分榜上,他常常稳居前三。
与郑虹宇恰恰相反,期末英语成绩单上难堪的数字一度让鲍佳蕊郁闷不已,“最烦听写,不会读也不会写。”
“读”——林蔚倬找到了症结,“那就从音标教起”。
林蔚倬将元音、辅音、长元音、短元音以动画的方式展示,再配以相应的口型图和动作让孩子们反复练习。几节课后,原本郁闷的鲍佳蕊开始举起双手,踊跃回答问题,成为和郑虹宇一样的“气氛组”,在积分榜前两名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听得懂了,会读了,就简单了。”鲍佳蕊低头摸着后脑勺说道。
此外,“表情包”赵长路、“顶嘴大王”赵威、“小财迷”宁浩然三人坐在一起,每当林老师点名其中一人回答问题,剩下两人便自动抱团站起来嬉笑,前排低年级的小孩则捂着嘴悄悄地笑。俏皮的昵称是林蔚倬与孩子们交流的“密语”。热络的课堂总是充盈着欢声笑语,在自信与鼓励的催化下,一颗颗写满向往的种子在充满希冀的春天悄然种下。
课堂上,林蔚倬给孩子们分发了课外阅读资料《刻意练习》作为课后作业。她坦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寒假太短,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的英语成绩得到飞跃提升,但从前对英语的害怕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看到自己能学好英语的可能。
记者手记
用爱点燃希望
课程结束后,林蔚倬告诉记者,“青松苗苗”青少年外语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当日,自己在微信上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很多老师主动联系她,希望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以教育星星之火,点燃山区孩子的希望,青松村驻村工作队的实践,拓宽了乡村教育的边界,让沉睡的麦田里吹拂出盈硕的希望。教育点亮了乡村的未来,展望着热盼与遥想,而更优更好的乡村教育质量也成为更多人的期盼。
课堂最后,林蔚倬向孩子们提问:“你梦想中的英语课堂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纷纷说道:“像这样欢声笑语的。”“老师讲了能听得懂的。”
英语,不再陌生难学。教育,需要用爱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