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媛
农业科技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持续开展好农业“揭榜挂帅”行动,推动更多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实现“双向奔赴”,把更多论文写在大地上,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业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播对于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绘好“春耕图”、育好“丰收景”,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考验。以山地农业为主的贵州,继续开展农业“揭榜挂帅”行动,数万名农技人员春节一过就带着“榜单”深入乡村,将一个个农业“科技密码”交到农民手中,释放出黔地乡村向科技要产能的强烈信号。
全国两会上,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在讨论“三农”工作时,“科技”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其实,早在2月份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主要领导就明确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这已经成为全省的共识。
农业科技,关键在应用。我省连续多年开展农业“揭榜挂帅”行动,基层遇难题“发榜”求助,农技专家精准“揭榜”,聚焦农、林、牧、渔等产业“疑难杂症”进行技术攻坚,推动种子、农药、机械等方面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及时将“解题”高招送到农民手中,有力推动山野间的各项产业在一个个“科技密码”的赋能下不断实现突破,增产增收。实践证明,农业科技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持续开展好农业“揭榜挂帅”行动,推动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实现“双向奔赴”,把更多论文写在大地上,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业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从创新需求角度看,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有助于提升“榜单”含金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可是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迭代更新,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种养的意识,并学会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才能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发现更多“疑难杂症”,反馈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要求的创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力度组织实施更大范围的农业科技培训和示范,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从技术供给角度看,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有助于提升“揭榜”热情度。农业科技要实现成果转化,需要广大农技人员走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数据显示,我省开展农业“揭榜挂帅”行动两年来,4783个团队踊跃“揭榜”,38212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157万余次服务,解决9.6万余个生产难题,农技专家们奔赴乡村、“揭榜”干事的热情可见一斑。这份热情来自哪里?来自农业科技队伍的不断壮大,来自“建立服务技术台账”“按20%的比例推荐‘优秀’并对优秀团队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等考核、评价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要持续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建立健全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体系,让广大农技专家在制度护航下“轻松上阵”,勇于“揭榜”,更乐于“揭榜”。
田家勤力作,蓑笠事春耕。眼下正是春耕时,广袤乡村随着春风春雨热闹开来,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在田间忙着除杂草、修田埂、清理水塘淤泥;一台台现代农机在地头来回“奔跑”,忙着翻犁、旋耕、平整土地;一批批农技和农机专家已经走出实验室,在田野间忙着推广良种良法、维修保养耕作机械……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黔贵大地必定更加草木蔓发、春山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