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亚军 冯芳芳 蔡茜
引言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印江自治县累计接待游客499.5万人次,旅游收入44.92亿元,其中过夜游客128.3万人次,实现收入11.53亿元。
随着2018年7月2日梵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坐落在梵净山西部的印江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全域皆景 四季可游
三月的印江大地,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印江,享有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贵州十佳最美风景县的美誉。
这里有梵净山、大圣墩、云上居、木黄会师小镇、朗溪石漠化公园等景点,独特的四季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游玩,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是“天然的绿肺之地”“天然的大氧吧”,是休闲运动、健身康养的不二之选。这里还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单位梵净山。
游客在这里,可泡上一壶梵净山翠峰,坐看山川美景,共赏清风云舒,品味“轻煮时光慢煮茶”的人生美好。
近年来,印江围绕“书法之乡·养生印江”发展定位,坚持“立足梵净山,跳出梵净山”和“区内作提升,区外做文章”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域内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大力推进康养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梵净山旅游胜地,聚焦梵净山西线旅游,印江推动文旅、体旅和康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地处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优势,不断加快梵净山西线旅游开发。规划了紫薇小镇、中华紫薇园、团龙景区、木黄红色小镇等项目,将梵净山西线打造成梵净山西国际养生度假区。还将启动集康养、度假、体验等为一体的梵净山西线生态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
为了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印江对木黄会师纪念碑、纪念馆,红二、六军团会师政治部旧址进行了修缮。在纪念馆推出了多种体验性项目,展馆由原来的一馆变成了三馆,展陈的红色文物件数倍增。
“我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到这里可以走长征步道、参观纪念馆,接受精神的洗礼,非常值得前来。”湖南游客刘丽坦言,每年她们一家人都会来木黄游玩几次,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
印江以木黄为核心,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体验之旅。如今,以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深入印江村寨,不但可以看一段傩戏、跳一曲花灯,还可以过土家族“赶年”,共同感受土家族和苗族的历史文化变迁。
立足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印江目前已成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90多个。2023年,全县新增市级重点乡村旅游村镇4个。
下一步,印江将利用古法造纸、红纸伞、砂陶等非遗技艺,以及白酒、茶叶等优势产业,推出5个以上具有印江特色的文创产品,加速推动旅游购物升级。
丰富活动 增添文化内涵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印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
“如何使文化和旅游更好地实现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课题。通过情景剧再现演出的方式,既能让游客对土家族群众过‘赶年’的由来和习俗有深刻的认识及了解,也能为‘赶年’文化增添具象化的内涵,成为印江的一张对外旅游宣传的新名片。”印江自治县文旅局文化股股长杨志勇表示。
文旅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选择。目前,印江加快书法文化产业园、观音沟民族文化产业园、非遗文化体验园、傩文化展示馆“三园一馆”的建设进度,力争在2024年开园营运,赋予印江旅游更多的看点。
为此,印江自治县近日还与同程航旅规划设计(江苏)有限公司签订了梵净山西线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同程航旅公司将借助其多年的文旅产业运营经验,利用梵净山西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梵净山西线文化旅游取得更大发展,把梵净山西线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示范地,以及印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梵净山东线,不同于其他景区的差异化发展新路,并持续擦亮‘梵净西游记·印江’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文旅、康旅、体旅等融合发展。”印江自治县文旅局副局长陈聪波说。
多样业态 打造乡村旅游新格局
春日的印江,梵净山上青山叠翠,层林尽染;梵净山下万物复苏,溪水潺潺,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交融的新图景。
如诗如画的风景,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先机。
印江自治县坐落在梵净山脚下,2023年,该县在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上全面发力,系统谋划文旅融合发展,打响“梵净西游记·印江”文旅品牌。
沿352国道出发,途经朗溪、合水、紫薇三个集镇,然后抵达梵净山脚下的传统文化村落团龙村。沿着这条路线,印江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旅游基地——朗溪镇石漠化公园、合水镇古法造纸博物馆、紫薇镇团龙村传统村落……
印江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深挖优势,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促进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印江县城往东约10公里的朗溪镇,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些年,当地通过“培土增地”“种绿护绿”“基础配套”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让昔日的“石头山”摇身变为“花果山”。
该县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对文旅项目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实施了合水古法造纸博物馆体验园、观音沟非遗文化产业园等多个改造项目。
“古法造纸博物馆体验园自去年9月运营以来,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营业额2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60余人就业。”造纸博物馆体验园项目负责人张浩樊表示。
为深入盘活文化旅游资源,传承保护挖掘传统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助推印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1月,印江启动了建设合水古法造纸创意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造纸博物馆已有资源,完善了特色餐饮区、特色民宿、露营、户外拓展、研学基地等业态,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盘活文化资源,深入保护传承合水古法的造纸技艺。
沿352国道继续前行,就可以抵达木黄镇。这里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感染着每一位游客,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
“木黄镇正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培育红色文化品牌,让红色旅游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印江自治县文旅局局长李代国说。
今后,印江将继续围绕“梵净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的总体思路,以及“一线一中心两节点”(一线:梵净山西线;一中心:以县城为中心;两节点:紫薇康养小镇、木黄红色文化小镇)的总体布局,深化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保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印江新未来提供有力支撑。
精心筹划 全力升级旅游服务
为提升游客满意度,印江自治县统一谋划、精心筹备,在每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春节、“五一”“国庆”等假期,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游玩。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这天印江的土家族群众汇聚一堂过“赶年”,用传承了400多年的传统习俗纳福迎新。
当天,紫薇镇团龙村喜气洋洋、张灯结彩,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同过“赶年”,让他们沉浸式体验传统习俗和浓浓的年味。一大早,寨子里的村民们便忙着扫扬尘、贴对联、磨豆腐、打糍粑、洗菜做饭。
“过‘赶年’,是土家族在明朝时期形成的一种习俗。”印江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祝修红介绍。据了解,印江每年有8万左右的土家族群众过“赶年”,这一习俗也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因过“赶年”,一天能吸引游客4000人左右。
与此同时,“土家十二宴”、绿豆粉、金豆腐等美食也持续火爆“出圈”。截至目前,印江已连续举办三届美食文化节,且每届美食文化节均集中展示了印江的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是一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美食盛宴。
此外,为确保游客拥有安全、舒适的旅行体验,印江还不断提升公路通行服务能力,开通了县城至梵净山西大门的交通换乘“零距离”接驳车服务。经铜仁市交通运输局统筹,梵净山东西线客运专线已于2023年8月开通,投入3台车辆实现东西线联动,有效破解了东西线的交通难题。
蓝图已绘就,新篇正开启。下一步,印江自治县将继续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差异化发展,高质量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形成旅游开发新业态、产业发展新动能、优势互补新态势、文旅融合新模式,全面增强梵净山西线的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旅游活县工程,以文旅的“一业兴”带动“百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