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西:乌江秘境谱新篇 醉美花都展新颜

黔西市新仁乡乌江画廊山清水秀。 史开心 摄

化屋村风景秀丽。 翟培声 摄

黔西市定新乡农业光伏电站。 史开心 摄

何蕾 章寓杰 翟培声

引言

磅礴乌蒙,春风正劲。

地处毕节东部的黔西市,六冲河畔游人如织,山野间披新戴绿,化工厂里机器轰鸣……勤劳奋进的黔西人民,正演奏着感恩奋进、争当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排头兵的时代壮歌。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黔西市花溪乡兴民村,木耳种植基地里工人来回忙碌;杜鹃街道岔白工业园区内的服装加工厂里,机器轰鸣,生产加速;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搬迁群众围坐在一起,话发展,说振兴……

生活富裕,精神富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近年来,黔西市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以产业兴旺带动群众增收,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与此同时,该市不断强化精神文明阵地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振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奋力让群众脑袋富起来。

产业发展“富口袋”

初春时节,走进兴民村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木耳菌棒展现在眼前,工作人员穿行在基地里管护木耳菌棒。

兴民村紧邻花溪乡政府,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当地依托闲置资源,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发展种植了黑木耳35万棒,通过产业兴旺带动群众增收。

木耳种植过程中,当地干部当起技术员,带头示范管理木耳,凭借精细化管理,当地种植的木耳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山东、浙江等地。

“去年,兴民村木耳产业创收80余万元。平时有二三十名群众在基地开展种植、管护、采摘工作,用工高峰期有八九十人,2023年已经发出工资20多万元。”兴民村党支部书记李意介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黔西市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如何让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持续增收,把口袋“富起来”?

黔西市确立以肉牛为主,以食用菌、酒用高粱为辅的“一主两辅”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春节过后,位于黔西岔白工业园区内的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开始招工,工资3000元到6000元不等,吸引了当地大量务工人员前往了解。

2019年,黔西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商入驻投资兴业,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超盈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东出资在黔西设立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当年11月正式投产,从事服装设计、研发及生产制造。经过4年多的发展,该公司目前有在职员工1200余人,大量黔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从裁剪工干到质检员,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以前要到沿海打工才能挣这么多,现在在县城就有了。”车燕在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上班,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目前,公司设有30余条生产线,年产成衣产量可达400万套。”该公司总经理吴琼介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入驻,成了黔西市推动就业的有效举措。

与此同时,黔西市大力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延伸产业链,转化旅游资源红利,更多群众端起“旅游饭碗”,鼓起“腰包”。

产业稳步发展,群众持续增收,如今,黔西逐步形成了“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互动,产业和就业稳步推进,形成了黔西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的重要步调。

精神提振“富脑袋”

夯实经济基础,黔西市同样注重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努力鼓起群众腰包的同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群众的脑袋也富起来,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

黔西锦绣街道锦绣社区的农家书屋里,一排排图书整齐摆放,书屋内藏书1万余册,涉及农业管理、健康养生、亲子教育等,种类丰富。“农家书屋成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粮仓’,大家都爱到这里查资料、学技术,带孩子来这里写作业、看故事书……”社区党委书记史康介绍。

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黔西市提振乡村精神面貌的关键一招。近年来,黔西通过建立活动阵地、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选树先进典型等举措,把移风易俗、教育引导群众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目前,黔西市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9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6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驿站,实现全市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各地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举办村晚、家庭故事会、文明实践大讲堂活动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增进团结和谐,深化交流学习,不断奏响和谐稳定、团结奋进的新时代强音。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的日子很幸福,因为脱了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我想以后的生活会更幸福,除了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还有富足的精神生活。”在锦绣社区举行的百姓故事会上,搬迁群众付群修对未来满怀憧憬。

平台建设“实起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黔西市推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倡导文明新风、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作用,对推动群众“富口袋”与“富脑袋”有关键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黔西市充分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的作用,该市不断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丰富文明实践内容、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

黔西市以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为工作出发点,以活动开展为着力点,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好群众会、院坝会等开展好集中性活动,推动党的理论深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建立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关心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关注基层群众思想动态,帮助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就近满足群众服务需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工作中,黔西市以“政策理论讲起来、好人好事晒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志愿服务动起来、村庄村寨靓起来、家风家训立起来、智慧喇叭响起来、党员群众联起来、致富产业兴起来、百姓精神振起来”等“十起来”为载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工作进一步具象化,以明确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让文明实践工作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方法更具体,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真正“实起来”。

与此同时,黔西市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据调度平台,对全市阵地建设、队伍建设、项目设置、活动开展等进行调度,督导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考核方案,推动平时动态调度数据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以考促效,有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人民群众“富口袋”与“富脑袋”提供有效平台支撑。

--> 2024-03-0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9298.html 1 黔西:乌江秘境谱新篇 醉美花都展新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