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倩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又是一年春到来,行走在贵州大地,一个个民生建设项目落地生根,一处处民生服务工程有序推进,一幅幅具有民生温度的幸福图景徐徐展开,全省上下正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时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为贵州如何发展民生事业、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切实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坚决稳住就业基本盘
“我到社区参加母婴护理培训,这个行业用工需求量挺大,工资收入也可以,我感到很安心。”来自都匀的唐春禄在黔南朝阳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合格后成为一名专业育婴师,在学校和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实现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我省坚持把稳就业作为工作重点,2023年印发了高质量就业培训两个“1+4”文件和推动毕节人力资源开发培育“1+2”行动方案,稳就业、促就业效果持续显现:
多措并举稳住省外务工规模。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与广东共建“一县一企(多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181个。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初步搭建了省、市、县三级省外就业服务“一张网”,开展劳务、政务、党务、金融综合服务。2024年“两节”期间,开展农民工返乡返岗专项服务,加强劳务带头人培育,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省外务工规模稳定在600万人左右。
有序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黔行动”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全年挖掘政策性岗位超11万个,全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84.34%,实名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92.3%。截至2023年底,全省城镇公益性岗位在岗4.04万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45.95万人。
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安排4480万元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全省建成零工市场110个、零工驿站731个。开展贵州首批省级优秀劳务品牌评选,评选出“都匀毛尖技工”等20个优秀劳务品牌。“春暖农民工”等城乡各类公共就业招聘服务活动高频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有效发挥。
高质量开展技能培训。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项工程,建设首批8个省级培训基地,深化东西部协作培训。各地结合产业特点创建了“酒都酱人”“黔东南木构工匠”等一批培训品牌,有效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议价能力。
2023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61.75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2.37万人次。
聚焦群众关心关切 推进教育医疗双提升
“走10分钟就到学校,中午还可以在学校吃营养午餐。”谈起“家门口”上学的便利,毕节市金沙县实验小学学生罗宇杰很是高兴。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儿童入学问题,金沙县投资近6000万元在原大水小学的基础上实施学校改扩建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并更名为金沙县实验小学。按照“一个都不能少”要求,该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进城务工群众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3年,全省教育系统深入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积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启动质量提升“三强行动”,持续实施“七大提升工程”,不断巩固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守住安全底线、对标发展高线、办好美的教育。
这一年,我省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995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2.27万个,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年提升;4所省属高校新校区建成投用,省属高校“一校一址”布局调整基本完成,腾出的老校区继续用于办教育;新增高等教育学位6.35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筑牢健康根基,促进民生建设。我省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深入实施“7112”重点任务。同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我省积极构建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县域医共体为基石、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省市县乡村五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更大力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3年,我省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9个市(州)传染病医院(院区)全部建成;加快建设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50个,多层次医保体系逐步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得到缓解。
兜牢兜准民生底线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为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精准施保,连日来,我省各地组织民政工作人员、驻村干部、网格员、村干部到所辖各村开展低保入户核查工作。
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我省下大力推进社会救助“扩面、提标、增效”,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百岁老人生活补贴省级补助标准等7项民生项目全部提标。
数字见证不凡历程,彰显民生温度。2023年,我省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8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4.6万人;下拨资金2500万元,支持各地新建534个村(社区)儿童之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79个。
此外,全省民政系统深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出台《贵州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贵州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3年版)》,制定《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政策体系。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贵州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绘就更加幸福温暖的民生画卷。
坚守为民初心 厚植为民情怀
本报评论员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政策落实得迅速、精准、细致,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从寻找合适工作到孩子顺利上学、从家门口就医到搬进舒适新家、从商品种类丰富到出行便利,等等,这些日常,直接关系着日子过得好与不好。我们必须拿出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花大力气为民办事、真抓实干改善民生、真刀真枪解决问题。
牢记殷切嘱托,汲取奋进力量。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投入,抓好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易地搬迁群众、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快补齐教育医疗资源短板,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完善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救助保障制度体系,全面落实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政策,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将民生底线兜得更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再奋蹄。做好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要持续聚焦群众所需,回应民生所盼,推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暖心举措普惠于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