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杨杜娟

加油干 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春日暖阳下,记者走进三穗县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看见非遗传承人杨杜娟正坐在办公室门口,有条不紊地编织新作品,一根根竹丝条在指尖灵活跳跃。

今年是她返乡创业的第10个年头,“想要把竹编传承下去,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让竹编与时俱进,才更有销路、更有市场。”杨杜娟告诉记者。

杨杜娟家住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是远近闻名的“万亩竹林村”,祖祖辈辈都以竹编手艺为生,以往的竹编品种主要以箩筐、竹笼等农村实用的农具为主。2014年,她返乡创业,办起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

“当初拜师学艺时,一眼就相中了一个构思巧妙的蚂蚱竹篓,小而俏、精而奇。”回想当初,杨杜娟笑着说,为此,10年的时间里,她致力于竹编工艺的传承和研发,让更多时尚元素和民族特色融入这项传统非遗,从农用产品发展到箩筐、灯笼、手提包、花篮、鱼缸、茶具等有400多个品种,获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1件,产品以互联网定制和私人定制为主,远销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及日本等国内外地区。

竹编是手工活,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年来,杨杜娟把厂开到村里、社区里,将灵活就业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带动大家增收。

“将竹篾一上一下交编,抽插环绕之间,根据图案上的花纹将竹篾紧密融合在一起,就能编出这个图案。”在三穗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里,杨杜娟耐心地向群众讲解竹编编制步骤。“通过就业培训了解到竹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现在可以把材料拿回家制作,不仅让我实现了就业,还能照顾好家里的小孩、老人。”搬迁居民刘阳高兴地说。目前,这里的小康车间提供固定岗位达52个,累计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增收10余万元。

“在村里,村民们同样能灵活就业。”杨杜娟介绍,目前界牌村已有16户竹编产业户。

事业上的节节攀升,让杨杜娟有更多能力济困扶贫、助人为乐。

2022年3月,新冠疫情让三穗县城短暂停下了正常运转的脚步。“我们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组织了90余人成立志愿者队伍,克服困难开展捐物捐款志愿服务活动。”杨杜娟当时累计捐款捐物9万余元,为战胜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杜娟与三穗县繁星家庭教育工作室合作,把社会实践课堂搬到竹编基地,采用竹编技艺实训等方式亲自授课,在公益事业中共同探索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新模式。“每周我会在界牌小学、县城关一小学义务教授竹编技艺,将免费的社会实践手工课搬入校园里。”

一路走来,杨杜娟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不久前,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只代表过去,接下来我会继续在竹编事业上守正创新,发扬好雷锋精神。加油干,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面对未来,杨杜娟满怀信心。

--> 2024-03-09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杨杜娟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9216.html 1 加油干 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