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徐书记,您好!今年各省的新春第一会备受关注,贵州今年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是全省“富矿精开”推进大会,提出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请问,贵州是出于什么考量?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徐麟: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贵州提出推进“富矿精开”,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贵州实际有两方面重点考虑:一是牢记领袖嘱托服务好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贵州时指示我们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我们感到,西部大开发内涵有很多,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是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发展。贵州矿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优,已发现矿产137种,其中,锰、磷、铝资源储量居全国前3位,页岩气资源储量居全国第4位,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5位,4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正可谓“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推进“富矿精开”就是要更好把贵州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如何推进“富矿精开”,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精确探矿,往深处探,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攻破盲区,用科技手段探明各种矿产资源储量。二是精准配矿,向行业头部企业、跨界融合企业配,按照市场方式配,对于有需求的中小企业通过集采平台统一提供。三是精细开矿,开矿过程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集约开采、综合开采、绿色开采、安全开采,提升开矿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四是精深用矿,开出的矿产资源要利用好,推动创新链向前沿聚焦、价值链向高端跃升、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做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借此机会,诚挚欢迎各方有识之士与我们深挖“富矿”、共谋发展。
新华社记者:李省长,您好!我们关注到去年以来,贵州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泛见诸于媒体。请您介绍一下,贵州针对“六大产业基地”有哪些相关的规划布局和安排?
李炳军: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先后作出两个“统揽全局”的重要指示。2015年视察贵州,要求贵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引我们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视察贵州,要求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向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工作方法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贵州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加快从总量扩张为主向总量与质量协同提升转变,从以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政府主导为主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作用转变。在工作推进中,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市场导向、运用市场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客观地讲,贵州过去发展产业的条件不太好。经过多年接续奋斗,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今天的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组通硬化路,民航机场9个市(州)全覆盖。矿产资源供给优势凸显,全省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探明储量排全国前10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源稳定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水、风、光、气等能源组合优势日益彰显,去年向广东等省市送电量超过600亿千瓦时。智算能力进入全国前列,智算芯片超过8万张,有望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算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人力资源红利持续释放,全省60岁以下人口占比达85%,劳动力资源丰富。贵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和发展条件,我们提出要大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抓手就是“六大产业基地”,即: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这六个产业基地,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还有未来产业,充分体现了贵州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完全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近几年发展势头很好,引进了华为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
当然,“六大产业基地”主要是工业。贵州立体气候明显、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也很大;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多姿多彩,发展旅游产业更是优势突出、前景广阔。我们对“六大产业基地”、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都编制了“一图三清单”,也就是按照产业链图谱,列出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我们将按照“一图三清单”,开展精准招商,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取得新突破。
今天的贵州,发展势头不断向好,发展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经济日报记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2021年总书记还亲临视察,2022年国务院批复了《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请问毕节的吴东来代表,毕节贯彻中央要求的做法有哪些?以及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
吴东来:感谢记者朋友对毕节发展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毕节发展、情牵毕节人民,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8年7月18日,在毕节试验区设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大使命;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首站就来到毕节黔西化屋村,给予全市人民巨大鼓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54家中央单位和省直部门出台差别化支持政策,为毕节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毕节聚焦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17年增加752.64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7年分别增加13368元、5868元。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实践新篇章。
一是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上做示范。毕节有177.87万脱贫人口,有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守住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二是全力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做示范。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深入推进“富矿精开”,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四大攻坚突破”,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努力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
三是全力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上做示范。毕节户籍人口达950余万、常住人口近690万,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近400万,人口优势明显。我们将深入落实省支持毕节人力资源开发“1+2”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着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学位、师资等突出短板。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县级医疗机构与国内知名医院共建,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着力优化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扩大人才总量,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四是全力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示范。“试验示范”是毕节的使命任务,我们将着力突破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奋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深化要素配置、国资国企、水利机制、工业运行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发展环境体制改革,巩固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成果。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各类风险隐患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农民日报记者:付庆梅代表,您好!作为一名来自乡村一线的代表,请您给我们分享下乡村的发展故事,以及您对推动乡村振兴有什么建议?
付庆梅:感谢记者朋友对我们乡村基层的关注。作为来自贵州的基层代表,我经历了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正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进程。身边的乡村发展故事比比皆是。我的感受有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必须有“能人”。我工作的雨朵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韭菜,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农业强村的道路。通过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社员入社,先行先试探索种植韭菜。韭菜亩产最高可达1万斤,销售单价1.2元/斤,扣除土地流转、种子、工资等成本后,每亩净收益约4000元。去年,全镇13个村有近1660户种植韭菜,面积约5000亩,卖出韭菜3000多万斤,年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有效带动劳动力就业6600余人,带动周边8个乡镇、毗邻3个县区一起种植。
二是乡村必须有产业。民以食为天。黔西人的早餐离不开牛肉粉,炖熟的牛肉汤锅配上米粉,味道堪称一绝,仅黔西城内大大小小的牛肉粉店就多达184家。黔西的一位老乡还将牛肉粉店开到了国外,如今他在国外有10多家贵州牛肉粉店,被外国朋友亲切的称为“米粉哥”。一些牛肉粉店和商户抓住商机,陆续推出了“全牛宴”、鲜牛肉、牛肉干等线下线上门店,黔西牛肉名声越来越响,市场需求供不应求。据估算,仅仅黔西城内牛肉粉店对小黄牛的需求每月就达500余头。根据牛肉的市场需求,结合黔西山高坡陡、山多地少的实际,为了让老百姓有可持续增收的产业,我们提出了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还出台了养牛扶持补助政策。在我们雨朵镇有一位叫杨思玉的农户,他在外卖过猪肉,当过司机,存了一些钱,想回家养牛,但因为没有技术,怕亏本,一直不敢尝试。得知他的情况后,我们请农技人员上门培训,并送去了奖补政策。现在,他的家庭农场已经有100多头牛,年收入有20多万元。杨思玉逢人便说:“养好牛、吃不愁、穿不愁、盖新楼”。如今,黔西养的牛将近16万头,建成了种牛场、育肥场,解决了政策、资金、技术和销售的问题,老百姓纷纷当起了“牛郎倌”。
三是乡村必须有“品牌”。我们已初步形成“雨朵韭菜”品牌。为了保证质量,村集体合作社建立了农残快速检测室,对每一车韭菜进行抽样,检测合格后附带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才准流入市场。农户参与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反租倒包赚“薪金”、入股享“股金”、投资分“红金”。
这次来参加两会,是带着广大基层群众的心声和期盼。在乡村振兴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还需要全国各界的支持。有一点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阳春三月,正是毕节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将举办第一届贵州省牛肉粉节,欢迎大家来黔西赏杜鹃花、品牛汤锅、嗦牛肉粉,感受多彩贵州的美丽风光和多彩风情。
中国日报记者:姜鹏代表,您好!“中国天眼”作为藏在贵州深山中的“国之重器”,备受国内外关注。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奇妙发现和故事吗?
姜鹏:感谢记者朋友对“中国天眼”的关注。“中国天眼”坐落在美丽的贵州黔南,现在已经是一道靓丽的科学风景。“中国天眼”运行4年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我选取几个有趣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发现了一颗处于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它的轨道周期只有53分钟。双星系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但这个发现的最大意义并不是轨道周期最短,而是这颗星非常罕见地处在从红背蜘蛛系统向黑寡妇蜘蛛系统转变的临界状态。
全世界都知道蝴蝶是由茧蛹孵化出来的,但是怎么证明呢?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在破茧成蝶的那刻拍一张照片。我们的这次观测意义就在于此,我们让人类第一次抓住了从红背蜘蛛系统向黑寡妇蜘蛛系统转变的“破茧成蝶”时刻。
另外,我们向全球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共有41741个样本。这是我们用三年时间做到的,样本数量超过了原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Arecibo过去13年的观测成果。未来五年,我们期待将这个数字拓展到10万个以上。这对我们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距离地球2.8亿光年有个非常著名的星系群,叫“斯蒂芬五重星系”。这个星系之间有非常强的相互作用,有相互碰撞也有气体交换。所以在发现之后一直是天文学家关注的焦点,但FAST还是有新的发现,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尺度最大的中性氢气体结构。
但它发现的意义也不是因为尺度最大,而是为什么如此稀薄的气体可以如此长久地存在。按道理,它早就应该被宇宙中残留紫外背景辐射电离,但我们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这个原因。
我们经常说,一个理论学家最得意的是找到一个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观测现象。观测科学家最得意的事情恰恰相反,是找到一种现象不能被现有的理论解释。这个发现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还需要继续探测其中究竟。
我们取得这些重大的发现,要特别感谢贵州省委、省政府给予我们的支持,为我们创造了特别优良的电磁波环境。包括我们特别担心的冰雹等自然灾害,都有非常完备的应对措施。这些工作对我们成绩的取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面向未来,我们正在积极筹划FAST核心阵项目。我们非常有信心以极低的成本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FAST在国际同类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科学优势。
在贵州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其中两台天线台址工程已经开工。当我看到现场施工的场景好像又回到了15年前的大窝凼,这个体验非常有趣,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了最初奋斗的起点。只是这次我们希望还能有当初的运气,在历经万千险阻之后还能再次体验梦想成真的过程。
我们想通过努力,力争把贵州省建设成为世界射电天文研究中心,争取再为贵州打造一张全球靓丽的科技名片。
光明日报记者:欧阳黔森代表,您好!我们关注到,近年来,《伟大的转折》《丁宝桢》等贵州元素的作品被搬上全国荧屏,反响很好。去年,贵州省提出要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请您介绍一下,贵州文艺界有哪些具体举措?
欧阳黔森:刚才徐麟书记提到“贵州要‘富矿精开’”,对于我们文艺界来说也是如此。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深入各行各业,这是保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一个睿智的方法论,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根本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思想后,我们文艺界深感责任重大。
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彩,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明文化为精华的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点的多彩民族文化,蕴涵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价值的屯堡文化等,是贵州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富矿”,孕育了电视剧《奢香夫人》《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丁宝桢》、京剧《阳明悟道》等一批文艺作品。贵州省委根据省情,提出了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围绕“四大文化工程”,我们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省委、省政府出台的128项具体举措,系统化集成化品牌化推动贵州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去年底,我省在京举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招商引资座谈会,集中发布了67个多彩贵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涵盖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歌曲、文学作品5个艺术门类。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以达到“富矿精开”这个目标。
此外,我们还深入挖掘多彩贵州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万桥飞架”采风创作、“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全国文艺名家大型采风创作等活动,邀请国内绘画、音乐界等各类别的名家看贵州,深入挖掘多彩贵州文化资源,展现贵州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明之美。
如今看贵州,我们不再以峡谷眼光去看待,而是站在高原的视角去看新时代贵州发展景象。接下来,贵州省文联将继续围绕“四大文化工程”,打造好电视剧《江山》《张之洞》、电影《二十四道拐》《排雷部队》《四渡赤水》等多个已签约重点项目。
目前,我们正在围绕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组织创作生产新时代、新长征中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江山》,诠释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讲好在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人民群众毫不掩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剧预计在今年五月开机拍摄。
最后,感谢您的提问。我们文艺界将全力以赴挖掘“文化富矿”,提升贵州旅游的知名度!
凤凰卫视记者:李省长,您好!您在贵州省两会上提出:“我们要真正习惯‘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上,用在老百姓身上”。我想问的是,在“过紧日子”和推动发展、保障民生方面,贵州有什么重点举措?
李炳军:谢谢您的提问。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我理解,“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常态。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出更多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贵州的关怀厚爱,我们更要把这些资金管好、用好,决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花钱。
政府怎么“过紧日子”,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2021年,我们就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并陆续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要求没有落实资金来源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严禁盲目上马政府投资项目、严禁违规超概算、严禁违规修建楼堂馆所等,以最严格纪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坚决杜绝无效低效投资。现在,“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已经成为全省的共识。
二是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按照15%的比例统一压减公用经费,今年压减省级部门预算资金100亿元左右。另外,我们持续压缩各类节庆、论坛、展会活动,能不办的就不办,需要办的也要节俭办,或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办。
三是坚决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实施财经纪律专项整治行动,将机关事业单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情况,作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推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在贵州形成常态。
政府“过紧日子”,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就是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发展上、用在老百姓身上。一方面,持续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政府才有税收,企业才有利润,人民才有就业,民生才有保障。我们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四化”等产业基金,带动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近三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1%,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民生支出。去年全省9项民生类重点支出增长6.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2%。我们围绕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七大工程”,大力实施省属高校布局调整,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高等教育学位15.4万个,更多贵州孩子能够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围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七个专项行动”。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建成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运营,全省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大力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次中心,让贵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等保障标准明显偏低的民生项目进行提标,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总之,我们将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让贵州发展得更好、让贵州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徐书记,您好!去年以来,贵州的“村超”“村BA”持续火爆出圈、旅游持续火爆。贵州提出要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请问徐书记,贵州省在文化旅游工作上有哪些经验做法,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将有哪些举措?
徐麟:谢谢您的提问。正像您所说的,贵州旅游越来越兴旺,去年全省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历史最高水平的113%、119%。特别是去年“村超”“村BA”火爆出圈,榕江县城常住人口11万,7月29日“村超”总决赛的时候,榕江县看球的观众场内超过4万人,场外还有8万人,网上观看直播的人数更多。刚才有代表在发言中也谈到,今年春节贵州旅游出现了“冬季不冷、淡季不淡”的情况。春节期间,贵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比去年增长了77%和88.5%,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33.4%、37.8%,贵州旅游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称赞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美誉,指示贵州要推进旅游产业化。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把贵州旅游业发展好。贵州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确实有很多独特优势,我们说贵州有“两宝”,一个是自然珍宝,一个是文化瑰宝。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使得贵州的奇山、异峰、溶洞有自己的特色,山水风光秀美。刚才黔西南州州长发言时提到的万峰林,两万多个山峰不是连绵不断,而是锥形的山体落在地上,这是何等的壮观。徐霞客曾经到过万峰林,写下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不朽名句,这也是万峰林名称的由来。像这样的秀丽山水,在贵州到处可见。我刚上任的时候问分管旅游的省领导,贵州风景那么多,最出色的是哪几个?他脱口而出是“黄小西”,也就是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现在,我们开玩笑说,不仅是“黄小西”,还有“吃晚饭”(赤万梵),也就是赤水丹霞、兴义万峰林、铜仁梵净山。当然,还有镇远古镇,非常有特色,很有韵味和规模,是以明代时期的徽派建筑风格为主体,与苗族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从建筑上就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贵州这两个宝贝涉及到方方面面,刚才欧阳黔森代表也讲到,贵州红色文化丰富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独具特色,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八音坐唱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贵州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天然的优势和条件,我们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贵州推进旅游产业化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靠什么支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世界级的旅游景区景点,一个是一流的旅游城市。具体就是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继续深化。一是资源。尽管贵州旅游资源基础很好,优势突出,但也要看到不足,寻找短板加以完善。景区的资源还要进行深度开发,业态要更加完善。比如黄果树瀑布是亚洲第一瀑,现在开发了夜游项目,旁边宽度超过它的还有陡坡塘瀑布,那里是拍摄西游记的地方。这些都有待深度开发,不断丰富业态、提升功能。二是客源。现在贵州的客源是“两多两少”,也就是国内游客多、境外游客少,周边省份游客多、其他地区游客相对较少。我们就是要针对“两少”继续做推介,邀请更多远方客人到贵州。三是服务。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让游客在贵州“食、住、行、游、购、娱”方面感到“六心”,就是刚才代表说的(爽心、安心、顺心、舒心、称心、开心),让大家有一个好的感受、好的体验,让游客到了贵州就是一个愉悦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
今年央视春晚《上春山》这首歌曲在网上非常火爆,这首歌唱出了贵州的春日美景。我们诚邀大家多到贵州走一走,看一看,观赏美景、品尝美食,来多彩贵州感受精彩人生。谢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许邵庭 陈毓钊 曾书慧 敖子棋 整理
本版图片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朋城 李森 张丽 班浪 林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