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六大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首要任务是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当前,“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被再次强调,显然,融合化既已成为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然要求,平台化则是融合化的关键之匙。
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生态的关键一环。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赋能制造业主阵地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应成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和着力点。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是集中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为制造业生产提供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公共服务功能,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平台”建设推动三次产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中下游行业之间协同耦合,有利于形成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十四五”时期以来,贵州省工业产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创新驱动要素愈发集中在黔中经济区两大都市圈和城市辖区,高新技术产业、大数据产业、服务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和创新服务平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聚于省会城市经济区,传统制造业逐步向县域经济下沉,是这个时期产业演进的基本趋势。当前贵州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大量国家级、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地方企业参与度较低;部分创新平台服务效能发挥不好,产业链资源整合有限,创新辐射能力有限,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缓慢。加快推进以贵阳贵安为重点的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为总体布局打造全省创新发展“核心区”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创造条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以贵阳贵安为重点,加快制造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全省创新发展“核心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毋庸置疑,省会城市科研人才集聚、资金活跃度集聚、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程度高于全省,产业生态基础最优。贵阳贵安是我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具条件的地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来新的增长极。贵阳贵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最大、企业数量最多,这里是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阵地。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形成后台支撑。贵阳贵安七大工业“三中心两示范”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科技研发平台基本完善,仓储物流、检验检测、会展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双创”孵化等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居全省最高。三是数字经济成为“强省会”行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要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愈加紧密,创新要素支撑场景应用体系愈发优化,大模型优势不断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以贵阳贵安为重点,加快制造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火车头”。贵州省“六大产业基地”中,四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在贵阳贵安。一方面,努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在贵州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之要。升级和发挥各类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聚焦一些领域国家关键替代材料需求,挖掘镓、铝合金、钛合金、稀土功能材料、半导体及芯片制造材料等潜力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解决“卡脖子”“使绊子”问题;通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培育和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贵州打造创新策源地;通过聚焦传统产业存量变革,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带动全省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从应急应战看,建设“贵阳贵安战略物资储运平台”,能够快速实现资源和设施的平战转换,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另一方面,助力发挥中央在黔在筑企业在新方法提出、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服务平台还可以通过平台公司、共享车间等多种形式存在。进一步理顺军地产业融合机制,探索复制航宇科技、黎阳国际等企业成功经验,以平台建设为纽带,抓好产业融合点、培育融合支撑点、扎牢利益联结点,加大市属平台公司改革力度,探索军民融合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并参与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等机构,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电子产品试验、检验检测等共享车间;参与中央在黔在筑军工企业推动一般能力社会化(军工外协),共建热处理、理化实验室等技术研发设计共享车间、共享平台。第三,发挥比较优势,以“六大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谋划和升级一批高质量的基础型平台、创新型平台和服务型平台,助力解决产业基地建设中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打造链主企业“火车头”、发展空间“拓展渠”、资源配置“连接器”,引领全省创新发展。
(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