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成功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监测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883颗、10余篇论文相继发表在《自然》《科学》上……在贵州省平塘县秀美的群山深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持续观天,接收从宇宙深处发射而来的电磁信号。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20世纪90年代初,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大胆提出设想,决心在祖国的土地上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让人类看到更深远的星空。
南仁东带领团队在贵州大山里克服重重困难,历经20多年论证、立项及艰苦建设后,终成观天巨目中国天眼。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
如今,凭借望远镜的超高灵敏度,FAST在快速射电暴、星际介质及恒星形成、脉冲星等方面的发现和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和代表性成果。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FAST工程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FAST深度观测快速射电暴等宇宙神秘现象,催生了系列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首席科学家李
菂说,“作为FAST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我们直接受益于祖国过去几十年前所未有的科技投入和发展,这一‘建给下一代’的大国重器赋予一线天文人引领人类宇宙探索的历史机遇。”
年轻一代中国天眼人也在努力着。2012年,28岁的姚蕊受命担任馈源舱负责人。时隔十年,姚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为馈源舱瘦身的不易。馈源舱是FAST的核心部件,舱内有大量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当时,该类研究在全球都存在诸多理论空白。
她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攻关之旅,最终将馈源舱由圆柱体优化成钻石三角形,成功为馈源舱减肥,确保FAST馈源舱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及技术要求,为FAST顺利建设与运行调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不断研制新技术新方法来升级望远镜是另一名团队成员甘恒谦的主要工作,他说,FAST运行和维护绝不是墨守成规的日常重复,要把一个巨型设备维护好,高效运行的同时需不断扩展它的功能、提升它的性能。
中国天眼虽身处洼地,却能捕捉来自遥远星系的极微弱信号。“上接云端、下济民生。”近年来,以中国天眼为牵引,所在的平塘县克度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的云上苗家亲子民宿的房间处于爆满状态。老板程建荣说,这几年,随着FAST名气越来越大,来克度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天文科普研学游十分火热,他便把家里的两栋房屋装修后改成民宿。仅去年暑假期间,民宿收入就有12万元左右。他表示在家门口创业,很有成就感。
依托中国天眼,平塘县旅游渐入佳境,2023年景区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81.61%、134.32%;接待研学团队3690批次,同比增长346%;新增住宿餐饮等旅游市场主体562家。中国天眼景区创建国内5A级景区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定。
伴随着中国天眼的建设,平塘县克度镇动工建设以科普为主题的特色天文小镇,大力发展研学产业,天文时空塔、天文体验馆、天文观测演示等20余个项目相继投入使用。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