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扬州大学研支团成员王凌晔:

以微光温暖大山的孩子

2023年7月,王凌晔与镇宁木厂小学学生们在一起。 (扬州大学研支团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第一次吃折耳根,第一次做解说员,第一次上英语课,第一次被学生气哭,第一次收到孩子们的礼物……扬州大学研支团王凌晔与伙伴们虽然只到镇宁自治县支教半年时间,却拥有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扬州大学研支团2013年开始志愿服务于镇宁自治县,每年选拔7人的团队前往镇宁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自从2023年7月我踏上贵州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存在于想象中的支教,一瞬间有了色彩,有了实状。”

王凌晔是扬州大学第25届研支团团长,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接踵而至,压力很大,焦虑不可避免,但伴随发生的感动与欢笑,她感到动力更足,勇气倍增。

“每到周一就开始期盼着周五的——是我,每上完一节课恨不得下节也是英语课的——还是我。”王凌晔说。

作为60多个初一孩子的英语老师,王凌晔每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上上下下,起起落落,会因孩子们不认真听讲而气闷,为他们不解老师用意而伤心难过,也会因孩子们精彩的课堂回答而惊喜,为他们时不时流露的傻气可爱而忍俊不禁。慢慢地,王凌晔从一名新手英语老师,一点点成长,逐渐有了自己的章法和教学风格。

2023年12月,王凌晔和研支团带着新购买的体育用品和饺子皮馅到木厂小学组织冬至特别活动。这天阳光暖煦,微风柔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小小的塑胶场上滚铁环、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打篮球。

木厂小学是学生仅有61人的“袖珍村小”,早在2013年,扬州大学研支团的步伐就踏足了木厂小学,为学校筹集善款的同时,积极策划各式新颖的教学活动,促进当地学生全面发展的“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应运而生,而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坚持了下来。支教前,王凌晔曾写下:人生是梦的旅途,支教便是一场梦的传递,我是追梦者,更希望能成为大山孩子们的织梦人。

“到今天,我确信自己初心不改,并愿以微光,继续照亮黔土一方。”在王凌晔看来,一人的力量很微小,一年的时间很短暂,但当无数青年人为梦想坚守,当无数志愿者用双手接力,那么终有一天,小我成就大我,小梦成为大梦,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河,青春之花终将开满群山遍野。

--> 2024-02-29 扬州大学研支团成员王凌晔: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8437.html 1 以微光温暖大山的孩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