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凝心聚力夯基石 培根铸魂育桃李

——贵州锚定目标谱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

贵州中小学校园青春洋溢、活力满满。

贵州省科技馆科普进校园活动来到贵阳市市东小学。

贵阳市第七中学学生参加茶艺社团课。

全省中小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开学活动。图为贵阳市实验小学开学活动现场。

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学生正在吃营养午餐。

谢佳 周朝义 任伟 侯帮虎 肖知潞

黔中孟春至,枝头花含苞。

正值春季学期开学,沉寂月余的贵州中小学校园,一时之间变得热气腾腾、活力满满,一张张稚气的脸庞闪现在各具特色的开学活动现场……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昂扬办好大教育斗志,狠抓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出一张张优异的“答卷”。

时光不语,岁月无言。2023年贵州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995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2.27万个;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年提升;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基础教育前行的步伐愈加稳健,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愈加灿烂。

站在新的起点,贵州将锚定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目标,继续采取更多“惠民生、暖人心”举措,聚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办好基础教育,助力贵州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初心如磐 合力书写民生答卷

“走10分钟就到学校,中午还可以在学校吃营养午餐,爸爸妈妈工作再忙也不用担心我的午饭问题。”谈起“家门口”上学的便利,毕节市金沙县实验小学学生罗宇杰的脸上满是笑容。

2015年,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儿童入学问题,金沙县投资近6000万元在原大水小学的基础上实施学校改扩建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并更名为金沙县实验小学。自此,该校从地处偏远的乡镇学校一跃成为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保障学校。按照“一个都不能少”要求,该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金沙县实验小学的发展历程,是贵州聚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贵州目标清晰、步履坚定。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民生保障的首要位置,每年压缩行政经费不低于5%投入教育,不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积极践行组团式帮扶,持续鼓励优质师资下沉,切实做到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十三五”期间,贵州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顺利入园入学。

2022年,贵州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580.13亿元,比上年的1508.08亿元增长4.78%。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9.70%,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6.58%。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全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总数达145所,各级示范幼儿园总数超3200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95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2.27万个;建立幼儿园管理集团、教研指导责任区各500余个,农村资源中心1400余个。

同时,遴选确立首批全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28个,遴选水城区、江口县申报国家优质均衡创建县,招收残疾学生普通高中数增至383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高考录取率达74%。

“哥哥11岁,妹妹9岁,两兄妹都是肢体残疾一级。”2023年5月26日,务川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老师石慧芬一行四人来到学生徐睿鑫、徐彦妍家里,为他们带来语文和数学等教学内容,以及肢体康复训练课程。石慧芬介绍,针对此类无法到校上课的孩子,学校每周都会组织教师两两一组“送教上门”,为这些“折翼天使”嫁接上一双双腾飞的“翅膀”。

就近入学、应学尽学,教育保障持续发力。贵州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坚持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均衡保障机制,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持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过去,校舍破旧、师资缺乏的教学点。如今,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齐备,名师组团帮助。“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贵州大地深入人心,更激励人心。

特色赋能 多向发力扩优提质

“村里最有童趣、最漂亮的建筑是幼儿园。”看到孩子在村子里就能进入和城里一样漂亮的幼儿园,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何先生非常开心。

2020年以来,黔南州多形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全省率先完成州县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调整。在2023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旗)名单中,贵州14个县(区)上榜,黔南州荔波县、长顺县、龙里县赫然在列。

让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义务教育在“双减”赋能下提升个人素质。云岩区第四小学六年级(13)班的金益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换上演出服,一路跑至排练室……每周四课后社团时间是金益可最开心的时候。加入学校合唱团的第三年,她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团长,率领团队在该区第二十二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通过建设“书香校园”、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举办“贵青杯”系列活动等,形成了“校校有项目、天天有运动、年年有竞赛”的浓厚氛围。

2023年,贵州遴选出首批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3个;17篇校内减负、校外培训治理经验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6篇案例作为“地方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展示推广;贵阳、遵义、铜仁及贵阳清镇市、六盘水钟山区因地制宜研制的校外培训治理方式入选全国“双减”及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名单。

义务教育向“优”推进,高中教育向“特”而行。贵州教育系统从实际问题入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竺可桢校长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因此浙大西迁也被称为‘文军的长征’……”在遵义市第一中学红色展厅,学生宣讲员正讲述着浙大西迁的故事。该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探索新颖叙事视角,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023年12月6日,贵阳市第十中学牵头成立贵州中学俄语教学联盟。自2016年开设俄语小语种实验班后,该校先后获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小语种特色生源培养基地贵阳教学点”等称号。俄语教学联盟的建立,加强了区域、校际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贵州以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为抓手,持续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引领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135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0所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水平和内涵质量实现了整体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多元发展,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贵州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在扩优提质上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县县有示范,家家享优学”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以文化人 潜心擦亮育人底色

在贵州“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项目),可以沉浸式体验长征故事;在阳明文化园,可以与先贤来一次跨越500年的寻访与对话;在多彩的民族村寨中,可以乐享丰富的文化大餐;在天龙屯堡景区,可以感悟屯堡文化的魅力……

多彩的贵州,钟灵毓秀,积淀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基因。这既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更是立德树人的活水源泉。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把立德树人与多彩贵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红色文化育人上,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建好用好“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精心讲好“黔中大地上的大思政课”,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同时,强化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在全省中小学校先后创建100所党的建设工作示范学校,“三全育人”成效进一步巩固。

在擦亮阳明文化名片上,贵阳32所学校挂牌“孔学堂传习社”,通过打造“孔学堂传习社”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阳明文化资源送进学校,以老师授课、场景化学习、沉浸式演绎、个人思考等形式,挖掘阳明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组织学生学竹编、制蜡染、烧牙舟陶……铜仁市第三十三小学通过“劳动美”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们在劳动教育中学习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在发现特色历史文化方面,安顺市第五小学学生走进云峰屯堡景区,体验蜡染工艺、观看傩戏表演、给傩戏面具上色……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屯堡文化与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拥抱融合,聚力发展。贵州用好用活“四大文化”,同时开齐开足体、美、劳课程,黔中校园文化荟萃、育人项目精彩纷呈。

“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校园文化活动月、“贵青杯”“美的教育展演”活动、“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书香校园”活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各种育人活动在贵州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效应日益凸显,文化育人成色愈发亮眼。

改革创新 同心谋划全面发展

变则通,通则久。

“5G+乡村教育”三个课堂系列活动,让贵州七所基础薄弱的乡村试点学校与贵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共享资源、融合发展。

贵州省印江中学与省外名校开办“双师班”,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共享名校优质资源,实时参与名校教学活动,与优秀学子比肩学习,共同迈进更高的学习殿堂。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镜像落户贵州试点,“阳光校园智慧教育”项目全面铺开,“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实现全省公办中小学全覆盖,“互联网+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教学的禁锢,教学无边界正从期盼变成现实。

拥抱改革,教育提质。贵州教育人目标清晰、步履坚定,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书写教育之“变”,持续以创新驱动描绘教育之“美”。

岑巩县以集团化办学缩小校际差距,创新推出“县管校聘”方法,优化教师资源,抓实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并实施绿色评价改革,促进健康发展,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打造示范样板,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明显,“一校一特一品”基本形成。

贵阳市云岩区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实施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学校重视成果凝练,实现国家级优秀教育成果在公办强校计划校的转化运用与合成再造。

作为贵州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岑巩县、云岩区顺利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同期还有贵阳市第十八中学、息烽县云环小学等6校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这是对贵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充分肯定。

2023年,全省首次实行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考试,共54.7万余名学生参加中考;从2024年起,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贵州,将发挥省级统筹导向作用,更好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在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全省还发力创建“平安校园”——贵阳市探索建立健康副校长制度,黔南州制定学生餐服务方准入评价退出机制,40所学校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

遵义市、黔东南州大力开展体育艺术活动,滋养学生身心健康,探索出一条疏堵结合、分类施策防溺水之路;台江县将“村BA”文化引入校园、榕江县把“村超”足球融入学校,体教融合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

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一个个教育数据频频刷新,贵州基础教育创下历史最佳,基点更加夯实、成果更加丰硕。

“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强化了教育改革之举,夯实了教育发展之基,走活了教育为民之路,交出了好于预期的教育答卷。”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说。

2023年,贵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5%、95.8%、92.4%,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超出全国标准0.3、0.8个百分点。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上获“全国残疾人辅具创新成果奖”(设计类)2项,实现贵州特殊教育辅具创新成果国际会展获奖“零”的突破。

改革只有进行时,创新没有完成时。装上改革“加速器”,跑出创新“加速度”,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贵州教育人步伐坚定、奋勇向前。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教育厅提供)

--> 2024-02-27 ——贵州锚定目标谱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8273.html 1 凝心聚力夯基石 培根铸魂育桃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