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华
突然接到堂弟从家乡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邀请我今年回去过春节。堂弟的电话,又唤醒了我脑海中有关家乡春节的诸多美好回忆。
我的家乡是一个名叫西南的苗族村寨,坐落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境内828县道边,交通方便,民族风情浓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家乡把春节称为大年。每逢春节,家庭成员哪怕远隔千山万水,都要赶回家团聚。年夜饭开始前,先进行系列祭祀活动,既祭祖宗,也敬神灵。祭过祖宗,还要把祭品端到牛圈祭牛和劳动工具,再到田边祭田。祭牛苗语称“祭辽”,即把米酒淋在牛的鼻子上,用手轻轻抚摸牛头,表示对它一年来辛勤耕作的慰问和感谢。祭田苗语称“祭烈”,各家各户带祭品和一小撮牛粪或三棵茅草,到自家的稻田去祭供,烧香烧纸,把牛粪撒在田里,说一些吉利的祝福语,表示感恩土地。
家乡的年夜饭一般比较晚,天黑之后才正式开始。就餐时,全家男女老少全部围桌而坐,由席间长辈先说一两句祝福语,大家才开始举杯动筷,食用的全是自家饲养的畜禽和自烤的米酒。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围坐在火坑边听长辈讲故事或侃奇闻逸事,一起陪传说中的善神——“年公”守夜。而年轻的父母则忙着在厨房里煮“冻鱼”。“冻鱼”是家乡苗族群众钟爱的特色菜,春节待客必备的佳肴。“冻鱼”必须用稻田鱼煮。人们先把米酸汤煮沸,用菜刀在鱼鳃附近割开一道小口子,小心把苦胆取出,将鱼放进锅里与白菜、豆腐等一起煮,再放入少许橘子皮、生姜、野葱等佐料,然后连锅端置放于通风处冷冻,次日就成了“冻鱼”。这道菜吃起来清凉爽口,味美无穷,是次日招待房族兄弟喝“转转酒”的上等佳肴。
除夕夜很多人通宵守夜,他们都想在大年初一争抢新年的第一个“彩头”。凌晨鸡叫头遍时,小姑娘们拿着木梳到大门口梳头,希望来年头发长得又长又黑;小男孩们则站立在大门门槛上,撑开手掌紧贴脑门往上比高,期盼将来长得又高又帅;年轻姑娘媳妇则挑着水桶,前往寨边的水井争抢“喜鹊水”,讲究第一个把“喜鹊水”挑回家,并洒在自家的猪牛圈和鸡鸭圈里,祈求来年全家一定会万事大吉,畜禽满圈。
家乡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天色微明,新年第一天的各项重要活动就依次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是“登仰”。“登仰”是苗语音译,即喝“转转酒”。整个房族的兄弟亲人集中在一起,挨家挨户轮流喝酒,互祝平安吉祥。“转转酒”从初一喝到十五,每位房族兄弟家都要到,否则就有瞧不起人之嫌疑。每到一家,众兄弟围坐火塘喝米酒,聊工作见闻,谈子女教育心得,话题无所不包。说到高兴事大家同声欢笑,谈及失意经历大家陪同叹息。
在男士开始喝“转转酒”的时候,寨上的年轻姑娘及媳妇们早早吃了早饭,身穿盛装,携带竹罩笆篓等抓鱼工具,成群结队到邻近寨子的水田去罩鱼。水田所属寨子的男孩们,也成群结队前来观看罩鱼,在一旁吹木叶唱飞歌,向姑娘们示爱。不论姑娘们到谁家的田里,田主人都不会阻拦,他们一般象征性地朝罩鱼妇女方向抛撒稀泥,乞求她们少罩一点,留老母鱼做种。
罩鱼结束后,附近寨子的小伙子,已早早聚集在姑娘们返程必经的路口上,等姑娘们一到,他们立即围上去,“抢夺”她们的鱼和工具,热情邀请姑娘们到他们寨子去“打平伙”(聚餐)。20世纪90年代初,一到春节我们寨子的年轻姑娘出去罩鱼,当晚被隔壁寨子的小伙子们邀请去“打平伙”。两天后,我们寨子宰杀一头肥猪,回邀对方前来喝酒唱歌。那次我正好回乡探亲,有幸参加回请晚宴。苗族地区寨与寨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在类似民间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大年初二开始,一些年轻小伙子梳妆打扮,结伴走出寨子,开始了春节“游仰”之旅。“游仰”是苗语音译,即年轻小伙子三五成群,结伴到别的寨子去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每个苗寨都设有一至几个“游方场”,专供年轻姑娘和小伙子们春节白天谈情说爱。“游方”是苗语音译,即谈恋爱之意。每到一地,小伙子们先在“游方场”上或吹木叶或吹哨子或唱飞歌,向寨子上的姑娘们发出信号。姑娘们听到信号后,身穿盛装,三五成群陆续过来。不论认识与否,她们都会留下来与小伙子们对唱情歌,甚至还悄悄从家里带糍粑过来烧了给大家一起吃。大家从不熟悉到慢慢熟悉,甚至成为难舍难分的恋人。到了晚上,小伙子们若有亲戚就去亲戚家投宿,没有亲戚就跟随任意一位姑娘去她家食宿。小伙子在“游仰”时若遇到合意的对象,要么择日托人上门提亲,要么直接和姑娘恋爱。“游仰”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五,小伙子们才依依不舍踏上归途。
堂弟还在电话里说,今年春节期间,村里还要举行姑妈回娘家活动,200多位已嫁出去的姊妹要回来一起过年。哎呀,到时不仅能再次好好品味家乡的年味,还能与那些久违的姐妹叙叙旧,那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