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与龙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曹雯 赵相康 陆青剑 陈江南 姜雨熙 吴蔚 刘立超 赵珊珊 黄若佩

贵州龙化石

贵州龙:见证这片群山曾经是海

作为一种生活在2.4亿年前的小型海生爬行动物,贵州龙是远古贵州曾经作为一片深海泽国的历史见证。其化石最初在1957年夏季由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员胡承志发现于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

贵州龙化石主要存在于兴义地区三叠纪海相的灰岩、页岩地层里,随着岁月的风化慢慢露出地表。人们可以从化石间所镶嵌的姿势优美、被时间凝固的贵州龙化石上,重新认识贵州这片孕育繁衍生命、生生不息的沃土。

“龙”的地名故事

海龙屯:雄踞龙岩山的世界文化遗产

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始建于南宋晚期(1257年),雄踞遵义市高坪镇的龙岩山巅,被誉为“绝壁上的土司宫殿”。

海龙屯虽偏处一隅,但所经历战争都与当时的国运相关,影响深远。从2012年到2015年,贵州土司考古所获成果均入围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突破,其作为文化遗址越来越清晰。作为绵延时间相当长的土司文化大本营,透过海龙屯斑驳的古墙、关隘、前朝后寝的宏大建筑、土司的权势、与中央王朝的错综复杂与微妙的关系,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完整有力的样本。

修文龙场:从驿站到悟道之地

龙场位于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起初为修文县城称谓。明代,贵州杰出的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开置驿道,著名的“龙场九驿”之首就是龙场。

龙场的声名鹊起离不开明代大儒王阳明。他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此悟道、讲学、传道,龙场成为阳明心学发祥地。

龙里:曾经的八省咽喉

龙里曾被称为“八省咽喉”,又被称作贵阳的东大门。建置最早见于唐代,其地名来由有两种观点:一是“因龙氏所居名”说,即因龙姓族人最先居住该地而得名;二是“名起龙架(驾)山”说,即取龙架山之“龙”、乡里之“里”而得其名。

安龙:几经更名之地

安龙曾被3个皇帝改过名,安龙城最早在明初开始建设,那时全名为安隆守御千户所。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广西移驻,改安隆所为安龙府,作为行都4年。后被清朝顺治帝更名为南笼所、嘉庆帝更名为兴义府。民国时期更名为安龙县,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贵阳化龙桥:名字源于春节习俗

贵阳化龙桥始建于弘治十年(1497年),曾与贯珠桥、六洞桥等一起飞跨贯城河之上。“化龙”之名与春节习俗有关:过去每年的正月贵阳都会举行龙灯赛会,而赛完龙灯之后,便会统一集中到化龙桥,在此地将龙灯焚化送群龙上天归位,“化龙”之名由此而来。

“龙”的非遗

德江炸龙:火树银花不夜天

德江炸龙主要包括扎龙、起水、亮龙、出龙、舞龙(拜年)、巡游(赛龙)、炸龙、烧龙等内容和步骤,主要在正月初九至十五晚上进行。龙灯队沿街舞着长龙,人们将备好的鞭炮和自制的烟火,对准龙头,龙身、龙尾猛炸、猛放。舞龙队员勇往直前,接受烟花爆竹的“洗礼”。

台江苗族舞龙嘘花:勇敢者的游戏

台江县是苗族“舞龙嘘花”习俗的主要传承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多支龙灯队上街巡游,人们手持嘘花筒,喷射龙头、龙身。舞龙者赤身裸背迎着火花举着龙灯前进,因此舞龙嘘花又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镇远赛龙舟:氵舞 阳河上喊声震天

有上千年历史的镇远赛龙舟,拥有赛戏同舟、全民狂欢等特点。每年端午节,穿城而过的氵舞 阳河都会“涨端午水”,宽阔的河面成为天然的龙舟赛道。参赛龙舟飞桨激浪,两岸数万观众喊声震天。

仡佬毛龙节:“竹王崇拜”“龙文化”融合衍生

“仡佬毛龙”是石阡的特有灯种,毛龙起于汉代,传于唐宋。整条毛龙用四五百根火草秆扎成,看上去满身是毛。仡佬毛龙节,是石阡县仡佬族“竹王崇拜”与中国“龙文化”融合衍生而成的传统节日。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

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是苗族独木龙舟的发源地之一,独木龙舟节是清水江沿岸苗族同胞的传统盛会。龙舟比赛的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无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竞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古老而神秘。

贵定鼓龙鼓舞·长衫龙:芦笙舞蹈舞出龙腾虎跃

贵定苗族鼓龙鼓舞·长衫龙,是一种芦笙舞蹈,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据传该舞蹈源于苗族崇拜龙的习俗,该舞蹈有男子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诸多形式,多以群舞为主。整个舞蹈分为3节,即群龙出现、龙腾虎跃、群龙抢宝。

碧江赛龙舟:百舸争流

赛龙舟是碧江过端午的灵魂。龙舟赛上,既有别开生面的扭龙、舞龙、中国鼓等极具氛围的表演,也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热闹壮观的游江场景,沿途河畔人声鼎沸,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沉浸在传统龙舟的魅力里。2009年,碧江区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

苗绣中的龙:千变万化活泼亲切

苗绣技艺是贵州非遗的璀璨明珠之一,苗绣中的龙纹样很多,只是它们不那么威仪,变得亲切、随和、活泼。它们在苗族绣娘的各种奇思妙想中,被天马行空地创造和改写、拼贴与混搭,并活灵活现地从苗族人的衣角裙边冒出头来。苗绣里的龙,既有山龙、水龙之别,还有着千变万化的造型。

省级非遗

盘州舞龙:踩着春天的节拍舞起来

每年的春节,舞龙是盘州人的必演节目。盘州人把舞龙称为“耍龙”,穿插蛟龙漫游、龙出水、龙吐须、滚地龙、单龙戏珠、双龙戏珠、龙摆尾等动作,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

施秉苗族独木龙舟节:百舟激荡 万人同乐

施秉县是清水江流域苗族独木龙舟发源地之一。2016年,施秉打造了“世界最长木龙舟”,可载200人左右,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施秉每年端午前后都举办独木龙舟节,包含入江仪式、龙舟巡游、姑妈巡游、长桌宴等系列活动等。

平塘水龙节:沸腾的泼水狂欢

平塘人在端午节欢度布依族水龙节,既是当地耍水龙祈祷风调雨顺的祭祀民俗,也是泼水吉祥的文娱集会。一条条身披龙须草的“水龙”由一个个精壮汉子舞动,人们拿着盆、瓢、桶,泼向水龙队伍和人群。在盛大的泼水狂欢中,人们沸腾了。

隆里花脸龙:要舞龙先画脸

舞龙之前先画脸,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人玩的龙,是别具一格的“花脸龙”,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当各路舞龙队汇集,一条条舞动的“花脸龙”就如同一出流动的戏剧表演。

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工艺:四季各有不同

贵阳南明区的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工艺,包括舞龙和制龙。最初罗吏村的人们舞龙是为了求雨祈福,后来演变为一项民俗活动。过去罗吏村有春玩青龙、夏玩赤龙、秋玩白龙、冬玩黑龙的习俗。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以玩龙出名。

岑巩龙鳌祭祀:在战鼓声声中祈福

龙鳌祭祀中的“龙鳌”,指的是岑巩县境内的龙鳌河,人们祭拜的对象主要就是龙鳌河的河神——传说中的龙神。在“龙鳌祭祀”活动中所演奏的乐器皆以古思州地区的传统乐器鼓、锣、钹为主,被称为“鳌山战鼓”。

松桃寨英滚龙:祈盼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寨英古镇位于松桃自治县,是“中国滚龙艺术之乡”。寨英滚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为省级非遗,由于这种彩龙表演时翻滚幅度很大,因此得名滚龙。

普定铁水冲龙:火树银花里的图腾

铁水冲龙,是普定人在烟花冲龙的基础上发明用熔化的铁水冲龙,龙灯在滚烫的铁水里翻飞,仿佛是铁水里开出的花朵光芒四射。这样冲龙惊险刺激、奇美无比,现已发展为全县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 2024-02-2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曹雯 赵相康 陆青剑 陈江南 姜雨熙 吴蔚 刘立超 赵珊珊 黄若佩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18069.html 1 贵州与龙的故事 /enpproperty-->